斗山神话谁写成

2025年03月1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64 文章浏览数:

刘乐


  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的《城固县志》,记载了一则斗山张氏茯苓仙神话故事,文云“茯苓仙张氏,在斗山。传云:举家好善,妇于斗山下汲水,遇一婴儿,状貌殊常,数乞乳,妇皆食之。一日迟归,夫怪而问焉,妇俱以告。夫命妇以丝纫针,俟再乞击之,可得其迹。妇如其言,以针刺儿背,遂随其丝至大松树下,掘之,得茯苓焉。其大如斗,取归烹食。俄然,打麦院场,云雾四合,举家升仙”。这个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城固县斗山一带广泛流传影响极大。一些明代官员游览斗山所吟的诗作中多有反映,如嘉靖二十八年城固知县白二杉,其《吟斗山》诗写道:“打麦人何在,餐苓事已空”;陕西布政司关南道副使王文翰,隆庆二年四月吟《夏日登斗山》诗,亦追忆这个传说:“茯苓岁浅无儿出,打麦场空但鸟恋”。
  斗山屹立城固县城西北二十里的湑水之南,唐五代王仁裕在《玉堂说话》中这样描述:“兴元(今汉中)斗山观,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薜萝松桧,景象尤奇。”因山形似倒置的量器斗而得名。斗山还是一处著名的道教场所。唐宋时有斗山道观。明洪武十五年官方在斗山设置道会司,管理县邑道教事务;永乐初年创建斗山书院,培育莘莘学子。明建文四年科举制度兴起,斗山、宝山道观寺院,成为本邑士人求取功名的备考研学之所。
  那么斗山张氏茯苓仙神话故事是谁创编的呢?根据现有文献判定,作者应是明末城固举人方策,斗山《蟾宫吸月亭》奇遇故事就是旁证。唐代时,道家《开山经》有“斗山凡五穴,穴穴有千载蛤蟆,名曰‘肉芝’,得而食之,寿千岁”的说法。南宋《妙严院记》云:斗“山之巅,有蟾蜍之窟”。明嘉靖《城固县志》记载“有蟾对月吸华精”和蟾蜍之窟“尝有白气升天,乡人多见之”的奇观。于是道人在斗山后建了“蟾宫吸月亭”供信众游览。而建“蟾宫吸月亭”的动议,就与举人方策自述的一次斗山奇遇有关。清康熙《城固县志》收录了这次奇遇之事:“明孝廉方策,偕友读书斗山观,一日偶步山麓,忽见重门洞开,视其额有‘蟾宫吸月亭’字。遂入,有一女子以茗饮之。策谓如此清异之处,当与友共游,置茗于几,急出呼友至,则已迷。”
  孝廉,明代对举人的雅称。方策,明代本县丰乐里方家湾人。清康熙《城固县志》载:“方策,邑人。为诸生,以孝友闻。嘉靖丁酉举于乡,任灵丘,有政声。致仕归,诵读耕耡之外,不屑问也”。丁酉即明嘉靖十六年,细审奇遇之事可以看出,举人方策和学友在斗山书院备考会试学习期间,发生的所谓方策游蟾宫吸月洞亭,遇仙女以茶待之的奇遇,实为方策自己杜撰的故事,也透露出方策是位善编故事之人。据此笔者以为方策具备创编斗山张氏茯苓仙故事的条件,首先其读书于斗山书院,了解斗山自然人文环境;二是其在乡里有“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名声,熟知农家生活。因此该故事出自方策之手完全可能,创编时间应在明代嘉靖十六年方策中举人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