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鲵遇难题 供电部门解烦忧

2025年03月18日 综合 文章字数:968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周琼 谢怀静


  初春的秦岭南麓晨雾氤氲,在洋县戚氏街道竹园村,汩汩清泉正通过电力驱动的水循环系统注入养殖池。
  近日,随着国网汉中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完成设备巡检,养殖户李志强轻触按钮启动水源热泵,三万尾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大鲵在恒温流水中舒展身躯,粼粼波光映照着生态养殖与电力赋能的创新图景。
  素有“水中人参”美誉的大鲵,因其肉质鲜美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成为高端食材市场的宠儿。人工养殖大鲵周期短、利润高,每尾商品鱼纯利润可达千元。
  近年来,洋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通过政策引导与科技赋能,将大鲵养殖打造成特色富民产业。截至2024年,已发展大鲵养殖场60多个,存池大鲵近200万尾,年销量达到20万斤左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产业链。
  2021年,李志强敏锐捕捉到产业机遇,从留坝、勉县、宁强等地购买鱼苗两万余尾,计划建设2亩大鲵水循环生态养殖场。然而高密度养殖所需的水源热泵等设备,让原有单相电线路不堪重负。
  正当他为用电犯愁时,国网汉中供电公司主动上门对接,提供水产养殖小微企业“三零三省”服务,通过“网上国网”APP实现线上申请“一证受理”,现场采取GPS坐标同步启动供电方案编制,仅用4天时间就为养殖场装好了三相电,让养殖场步入发展快车道。
  “这些‘娃娃鱼’比照顾婴儿还要精细。”李志强介绍,大鲵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严苛,水温需恒定在16-22摄氏度区间,水质溶氧量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每日要进行2到3次水体循环净化。随着2023年养殖规模扩大至5亩,电气化设备需要24小时运转,养殖场用电负荷较传统养殖增长近3倍。
  国网汉中供电公司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实地勘测,优化用电方案,于2023年11月对竹园村一组进行了台区升级改造,将125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400千伏安,同步更新配电柜和高低压进出线,惠及周边9户水产及畜牧养殖户和134户村民。
  如今,稳定的电力保障让自动温控系统运转无忧,李志强的养殖场存栏量达3万余尾,年产突破3.5吨。产品直供汉中、西安等地的星级酒店,年利润达17万余元。
  “电压稳了,设备全天运行也不怕,既省人工成本,又带动乡亲们家门口就业。”投喂着鲜鱼饵料的李志强,望着池中的大鲵,满眼都是丰收的期盼。
  在可靠电力的托举下,“水中大熊猫”游出了生态养殖的科技之路,游向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洋县大鲵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天汉大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