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的深情

2025年03月18日 副刊 文章字数:846 文章浏览数:

熊建华


  在秦岭南麓的褶皱里,熊家坪的晨雾依旧萦绕着青瓦土墙,门前的老树年轮里刻着九十载春秋。2024年8月,当夏蝉的鸣唱尚未消退,我们六个子女目送着父亲母亲,在四日的晨昏交替间相继踏上归途。他们如同秦岭山脉中相携而行的两棵古树,在生命的寒冬里依然保持着相互守望的姿态。
  父亲生于1934年秋分时节,是魁梧身材的陕南汉子。母亲生于1937年腊月。1956年冬,父亲背着蓝布包袱,徒步走进汉中煤矿。后来因时代原因父亲毅然辞去公职,带着满箱劳模奖状,回到熊家坪。他要养大孩儿们!三间土坯房里,六个孩子的啼哭与欢笑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母亲把搪瓷碗摆成一圈,在红薯稀饭里撒入特意碾碎的核桃仁时,总说“读书人的脑子要补”……
  物质匮乏年代,母亲将过日子化作最生动的教育课堂。晨光熹微时,清扫院坝的身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践行;正午骄阳下,灶台前记录柴米支出的账本,是最早的数学启蒙;暮色四合时,给村小老师送蘑菇的背影,是感恩的真谛。六个孩子围坐在父亲亲手做的八仙桌上,粗瓷碗里盛着的不仅是苞谷糁,更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家训。
  1979年的秋天格外明亮,我们家的六个孩子有一个走进汉中师范学校,全村炊烟都为他祝福。每周日清晨,母亲总会将裹着油纸的蒸馍塞进儿子行囊,那是她彻夜未眠的成果。三十里路,自行车后架上晃动的干粮袋里,藏着母亲用鸡蛋换来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写着:“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滋养心灵”。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六子女各自绽放出独特的光彩。那些年,父母坐在门槛上的守望身姿,早已化作六个子女血脉里的精神图腾。
  2024年盛夏的离别,父亲在弥留之际仍惦记着老屋的房梁是否需要加固,母亲最后的手势指向橱柜里包好的记事本——那是给重孙辈经营店铺的欠账礼物。当二老的棺木缓缓归入祖坟之地时,六双手共同捧起的黄土里,能触摸到九十载岁月的温度。
  今日熊家坪六个家庭的客厅里,都挂着父母补丁摞补丁却浆洗得雪白的中山装照片,那是永远的传家宝。当春日的山茱萸再次开遍山坡,六子女将带着父母赐予的秦岭风骨,在人间继续书写“勤劳朴实、以诚相待”的生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