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的汉中茶

2025年03月2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466 文章浏览数:

叶一鸣


  汉中自古产茶,《华阳国志》《茶经》中都有记载。宋代开展“茶马互市”,有“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的美称。《明史》对汉中茶叶更是有大量篇幅的记载。
  《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明朝对边防未雨绸缪,把茶叶作为战略物资加强管理,以茶换马,以此来制约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在产茶地设立“茶课司”收税,对茶叶实行专卖,发给茶商“茶引”,相当于今天的烟草专卖证;在与少数民族交界的地方设立“茶马司”,管理茶马交易。同时加强了内地茶叶的管理,“洪武初例,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规定老百姓存储的茶叶不能超过一个月的用量。“当是时,帝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尝谓户部尚书郁新:‘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四川松、茂茶如之。贩鬻之禁,不可不严’。”朱元璋对户部尚书郁新说,要用汉中300万斤茶叶换取3万匹马。可见汉中茶叶产量之大。今天汉中茶的种植区域广泛,覆盖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等8个县区,《汉中市政府2024年工作报告》说,至2023年底,茶叶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茶园面积132万亩。茶叶产量较明朝增长了40多倍。
  明朝把茶定为上、中二品。上品为贡茶,贡献朝廷;汉中茶为中品,用于交换军马。在《明史》中还有两位御史争论过汉中茶、湖南茶的优劣:“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中汉中、保宁者,仅一二十引。茶户欲办本课,辄私贩出边,番族利私茶之贱,因不肯纳马。二十三年,御史李楠请禁湖茶,言:‘湖茶行,茶法、马政两弊,宜令巡茶御史召商给引,愿报汉、兴、保、夔者,准中。越境下湖南者,禁止。且湖南多假茶,食之刺口破腹,番人亦受其害。’既而御史徐侨言:‘汉、川茶少而直高,湖南茶多而直下。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於酥酪为宜,亦利番也。但宜立法严核,以遏假茶。’户部折衷其议,以汉茶为主,湖茶佐之。各商中引,先给汉、川毕,乃给湖南。如汉引不足,则补以湖引。报可。”万历二十三年(1595),御史李楠上奏禁止湖南茶,说湖茶通行,给茶法、马政两者都带来弊端。应该命令巡茶御史招来商人给予茶引,愿意报汉中、兴安、保宁、夔州茶的,都同意。湖南多假茶,吃了湖南茶刺口而且破坏肠胃,番人也受其危害。”御史徐侨说:“汉中、四川茶少而价值高,湖南茶多而价值低。湖茶流通,不妨害汉中。汉茶味道甘甜而淡薄,湖茶味道苦,适宜化解酥油奶酪,也对番人有利。但是应该设立法度严格检验,以遏止假茶。”户部便折衷二人的议论,以汉茶为主,湖茶为辅。汉中茶是绿茶,颜色悦目,味道甘甜淡薄,湖南茶是黑茶(砖茶),味道很苦,少数民族多饮食酥油、奶酪,黑茶宜于促进消化。其实二人说的都各有道理。
  朝廷还在产茶地设立机构稽查私茶交易。“陕之汉中,关南道督之,府佐一人专驻鱼渡坝。”渔渡坝就在今天汉中市镇巴县的鱼渡镇,明万历十三年(1585)在此设关,派驻专人稽查私茶交易,确保了茶税收缴和茶马交易。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陕西巡按御史毕三才上奏:“今商人绝迹,五司茶空。请令汉中五州县仍输本色,每岁招商中五百引,可得马万一千九百余匹。”万历中后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女真族也步步紧逼,战事四起。朝廷命令汉中府所属五州县仍以茶叶缴纳税赋,为大明王朝换回战马,增强明军的战斗力,延缓了明朝的灭亡,汉中的茶叶功不可没。
  今天,汉中茶有了一个统一的官方名字汉中仙毫。它不用再去换马打仗,只为喜欢喝茶的人们,溢满一杯天地春色,飘逸几缕清幽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