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2025年03月22日 专版
文章字数:1117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 近年来,留坝县林业局以“林长制”为抓手,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不断规范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着力在保护上下功夫、做文章,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态势,全面推动“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等科学、精准保护措施落地见效,助推留坝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古树“老有所依”。截至目前,全县在册古树名木86株,其中1000年以上特级古树13株,500年以上一级古树8株,300年以上二级古树38株,100年以上三级古树27株,分散在全县8个镇。
全面摸清家底。及时组织全县各镇村深入开展县域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通过全面、规范的古树名木调查、核实、登记、鉴定等工作,摸清了全县古树名木的数量、种类、分布、健康等状况,并按照“一树一档”管理要求,对每株古树“上户籍”建档案,持续完善古树名木信息系统。同时,对每株古树名木的树种、树龄、胸径、冠幅、生境等要素进行翔实记录,并实行挂牌保护、动态监管,实现古树名木管理精细化。
落实动态监管。坚持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监测与日常养护相结合,不断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机制,成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专班,厘清古树名木保护职责,夯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古树名木管理列入“林长制”工作考核,签订《留坝县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为每株古树名木确定责任单位、保护责任人。同时,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职责列入林长巡林任务及护林员管护责任清单,逐级开展常态化监测、巡查巡护,确保每株古树有人管、有人护。
科学精准施策。坚持古树资源保护长效化运行,不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资金投入,多渠道争取上级古树保护和抢救复壮项目落地,落实古树名木日常监测,发现问题科学施策、及时诊治。聘请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现场踏勘,专题会商解决措施,做到“对症诊治、对症下药”。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等级、生长态势等条件,针对性制定“一树一策”保护复壮方案。通过精准化“树洞修补、病虫害防治、加设围栏、支撑加固”等保护措施,开展古树名木复壮救护工作,让每株古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投入37.86万元,对7株生长势弱的古树开展培土、支撑、防病虫害等抢救性保护,让老树焕发生机。
弘扬古树文化。强化法治治理,广泛宣传《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积极通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宣传活动、发布倡议书、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县域群众普及如何养护、如何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知识。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深入挖掘和讲述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故事,分享古树名木保护经验、做法,不断扩大古树名木保护知识的知晓率,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声有色开展,营造全民关注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全面摸清家底。及时组织全县各镇村深入开展县域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通过全面、规范的古树名木调查、核实、登记、鉴定等工作,摸清了全县古树名木的数量、种类、分布、健康等状况,并按照“一树一档”管理要求,对每株古树“上户籍”建档案,持续完善古树名木信息系统。同时,对每株古树名木的树种、树龄、胸径、冠幅、生境等要素进行翔实记录,并实行挂牌保护、动态监管,实现古树名木管理精细化。
落实动态监管。坚持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监测与日常养护相结合,不断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机制,成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专班,厘清古树名木保护职责,夯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古树名木管理列入“林长制”工作考核,签订《留坝县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为每株古树名木确定责任单位、保护责任人。同时,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职责列入林长巡林任务及护林员管护责任清单,逐级开展常态化监测、巡查巡护,确保每株古树有人管、有人护。
科学精准施策。坚持古树资源保护长效化运行,不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资金投入,多渠道争取上级古树保护和抢救复壮项目落地,落实古树名木日常监测,发现问题科学施策、及时诊治。聘请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现场踏勘,专题会商解决措施,做到“对症诊治、对症下药”。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等级、生长态势等条件,针对性制定“一树一策”保护复壮方案。通过精准化“树洞修补、病虫害防治、加设围栏、支撑加固”等保护措施,开展古树名木复壮救护工作,让每株古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投入37.86万元,对7株生长势弱的古树开展培土、支撑、防病虫害等抢救性保护,让老树焕发生机。
弘扬古树文化。强化法治治理,广泛宣传《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积极通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宣传活动、发布倡议书、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县域群众普及如何养护、如何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知识。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深入挖掘和讲述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故事,分享古树名木保护经验、做法,不断扩大古树名木保护知识的知晓率,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声有色开展,营造全民关注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留坝县秦岭生态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