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微行动”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2025年03月27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540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杨晓琼
“鲜花祭祀更环保,孝敬老人更应该注重当下,写作、演讲都可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近日,在留坝县城关小学德育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着对清明节的看法。当稚嫩童声与文明新风同频共振,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成为推动移风易俗最鲜活、最生动的课堂。
让“绿色清明”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把尽孝化作日常陪伴,让传统节气焕发时代新韵……这种“微教育”,正是留坝县以“微行动”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的缩影。
“小治理”撬动人居环境大提升
花红柳绿、虫鸟争鸣诉说着春日的喜悦,小桥流水、农耕人家与错落有致的微景观相映成趣。站在该县江口镇河西村放眼望去,一条宽阔平坦、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向前延展至红二十五军军部遗址,道路两侧用废弃石磨、陶罐打造的微花园点缀其间,村民房前屋后的微菜园里新绿盎然,处处彰显着“四微”建设的匠心独运。浓浓的田园气息裹挟着诗意的慢生活,让人恍若置身山水画卷。
河西村的变化,得益于该县创新推行的“四微治理”行动,通过“微改造”让闲置农具变身景观小品,用“微花园”装点公共空间,发动群众共建“微菜园”共享收获喜悦,实施“微景观”提升村容颜值。
利用当地石材、竹木打造生态微景观;将村规民约融入景观小品,让文化浸润每个角落;推广“共享菜园”认领模式,既美化环境又促进邻里互动……该县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解锁乡村美学密码,不仅刷新了乡村“高颜值”,更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小公约”引领婚俗改革新风尚
“众议留声”议出文明新乡约。在紫柏街道办的议事厅里,村民们正围绕《婚俗改革倡议书》展开热烈讨论。通过“众议留声”机制,该县将婚俗改革纳入村民自治范畴,集体商议制定《文明婚嫁公约》,明确彩礼不超过3万元、宴席不超过15桌等“硬杠杠”。村民王大姐在会上算起经济账:“省下的礼金够给新房添置整套家电了,这公约立得实在!”
在火烧店镇,老党员牵头成立“乡贤调解队”,用方言快板宣传“零彩礼”典型;在玉皇庙镇,青年志愿者组建“婚俗督导团”,为新人提供“低碳婚礼”策划服务……为让文明新风扎根,该县创新“三治融合”实践,全县8个镇办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作为德美屋重要加分项。自移风易俗行动开展以来,该县彩礼金额平均下降42%,红白事操办费用减少35%,文明婚嫁逐渐成为新潮流。
这种“微治理”创新正产生裂变效应。江口镇的“德美屋”将善行义举转化为可量化积分,村民可用积分兑换健康体检;武关驿镇的“家风长廊”将老物件与好家训结合,打造沉浸式德育课堂;全县推广的“红白理事会+众议留声”模式,让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真正实现“规”由民定、“约”由民守。
从婚俗改革到乡风重塑,该县用一个个接地气的“微行动”,编织出文明实践的新图景。
“小食堂”托起孝亲敬老大文明
每天11时许,马道镇马道街社区幸福院内就会飘出阵阵饭菜香。红烧肉、青椒肉丝、莴苣蚕豆等荤素搭配的菜肴冒着热气,老人有序排队领取营养餐盘。在窗明几净的餐厅里,八旬的李奶奶和志愿者张阿姨唠着家常,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她们盛满温情的餐盘上。
这个“15分钟助餐服务圈”的建设,正是马道镇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的生动实践。为应对老龄化现状,创新推出“长者食堂+志愿服务”模式,年轻媳妇们组成“孝心送餐队”,每天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中小学生参与“周末小帮厨”活动,在择菜洗碗中体会长辈辛劳;重阳节期间,幸福院化身“时光照相馆”,祖孙三代同拍全家福,用影像定格血脉温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助老行动催生了乡村文明新风尚。各村将“孝亲积分”纳入文明家庭评选,子女陪护就餐可兑换德美屋积分……留坝人正在用一个个暖心的小行动,托举起尊老爱幼的文明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