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家企业,超9000个岗位

搭建多元求职平台 拓宽毕业生求职路

——记者直击汉中春招双选会

2025年04月01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234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乔妍


  “投了7份简历,有2家约了复试!”在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的春季双选会现场,电气工程专业的严奕果攥着简历穿梭于企业展位间,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3月26日,这场由陕西理工大学与汉中市人社局联合举办的招聘会吸引了210家企业进驻,提供岗位超9000个,涵盖机械制造、教育、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国企央企、百强企业、上市公司占比超七成,为2025届6635名毕业生搭建起多元化的求职平台。

  求职就业:从专业对口到尝试跨领域岗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傅伟在招聘会现场显得格外忙碌。她坦言,秋招时因专业限制屡屡碰壁,春招已调整策略。“本专业岗位只投了2家,更多尝试跨领域岗位。”尽管竞争激烈,她仍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的务实态度,甚至做好了转行准备。这一选择背后是由于学校“一对一”就业帮扶政策的支撑。针对就业困难学生,校方通过职业规划指导、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缓解焦虑。
  而严奕果则更看重职业发展潜力。他投递的7份简历中,既有知名的国企,也有本地的民企。他表示,薪资和地域是一方面,但专业对口和技术成长空间更重要,下午还打算参加学校组织的企业宣讲会,希望找到一份契合的工作。

  企业招人:既要专业对口也要跨界能力

  招聘会现场,陕西森渝电气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排起长队。这家延安企业当天收到70余份简历,计划录用10人。“理工学生动手能力强,但部分人对行业认知较浅,需加强岗前培训。”公司招聘负责人王伟表示。深圳国智智能装备则对“跨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智能制造涉及机械、电气、自动化多领域,学生既要懂设计原理,也得了解生产流程。”招聘会开始仅一小时,该公司就收到了十余份简历,对其中多人表示满意。
  企业需求的升级,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陕西理工大学近年通过校政企协同机制,建立“引才工作站”,邀请企业资深HR及人才服务机构高管,线上线下开展行业分析、安全生产教育及职业规划培训,帮助学生明晰职业方向,还与重点企业共建“见习实训基地+招聘宣讲场域”,实现岗位育人。陕西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仝东峰表示,校企协同既缓解结构性矛盾,更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需求。

  政策托底:从人岗对接到长效服务

  面对毕业生规模新高,汉中市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秦云就业”平台定向推送岗位,加大“小而精”专场招聘频次;对未就业毕业生提供“1131”就业服务,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讲、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仅针对陕西理工大学2025届毕业生,已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0余场次,提供岗位4万余个,其中“雨露计划+”为脱贫家庭、残疾学生等重点群体兜底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但光靠送岗位不够,还要送技能、送信心。”仝东峰说,学校通过职业规划大赛、“榜样之声”就业思政品牌活动等,引导学生破除“唯编制”“唯大城市”观念,毕业生80%以上到西部基层就业。
  这场春招双选会,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处处是“小切口”的突围:政策兜底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务实择业……正如现场一名企业HR所说:“就业市场没有‘万能解药’,但多一份务实,就多一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