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方寸间 温暖岁岁又年年

——我市“三秦最美家庭”熊汉平一家的爱与担当

2025年04月04日 家庭 文章字数:1599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何娜


  熊汉平(中间)一家外出旅游时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在城固县,熊汉平一家虽平凡普通,却凭借着温暖人心的日常点滴,成为当地的道德楷模,并荣获2024年“三秦最美家庭”称号。他们以和睦家风、育人善举、公益热忱,诠释着生活中的“真、善、美”,谱写出一曲文明和谐的家庭赞歌。
  

育桃李守初心
三十载报乡情


  1994年夏天,大学毕业的熊汉平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成为城固二中的一名历史教师。“我来自农村,家境不好,读书时吃了很多苦。回乡教书,让更多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才有意义!”熊汉平诚恳地说。
  在那个本科毕业生极为稀缺的年代,以熊汉平的学识和能力,本可以在繁华都市谋得一份高薪工作。然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与无私奉献,让她回到了家乡小城。从此,学校成了她温暖的港湾,三尺讲台成了她逐梦的舞台。
  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城固,校园里人心惶惶。身为高三班主任的熊汉平,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备考,就和他们在学校操场一起吃住。那时,年幼的孩子夜晚哭着找妈妈,重病的婆婆卧床休养,她虽满心牵挂,却依旧选择先稳住学生,给予考生们支持与力量。
  执教三十余载,熊汉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教学成果显著。她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样。她先后荣获“城固县优秀教师”“汉中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秉持育人理念
资助学子圆梦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熊汉平多年来秉持的育人理念。她始终如一地关爱着每一位学生,视如己出,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助力学生圆求学梦。课余时间,她常常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默默资助有需要的学生。
  高冬梅是熊汉平参加工作后带的第一届学生。当时,高冬梅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完成高中学业困难重重。熊汉平知悉后,经常从工资里挤出钱来接济她,周末还把她接到家里改善伙食,鼓励她自强奋进。在熊汉平的关爱和教导下,高冬梅刻苦学习,考入江汉石油大学。大三考研时,资料费和报名费成了难题,熊汉平及时汇款,后续还持续资助,助她考上研究生。如今,高冬梅成为单位业务骨干,赴非洲援建,为国争光。
  易洁是城固二中2005届学生,父亲外出失联,母亲重病丧失劳动能力。熊汉平家访后将她列为帮扶对象。易洁染上恶性痢疾,熊汉平带她就医、买衣物、送粥照料,直至病愈。高考前,易洁弟弟被蜂蛰伤住院,熊汉平一边安慰易洁备考,一边前往家中看望其弟,并交给她母亲1000元。2008年,易洁考入陕西科技大学,在校期间屡获一等奖学金,后免试保送研究生,现于西安就业。
  像高冬梅、易洁这样受到熊汉平关心和帮助的学生还有很多。她的善举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建筑总院、商务出版社、学习出版社、陕师大等机构和院校,以及城固当地众多热心市民纷纷加入其中。这份始于个人善意的星火,如今已汇聚成照亮秦巴山区的教育之光。
  

公益路上同行
传承和美家风


  “谦逊礼让以立人,忠孝诚信以立身”的家风家训,在熊汉平与杜长杰组建的家庭中得到生动践行。这对夫妻始终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家庭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子女谦逊待人、孝亲敬长、赤诚报国的品格,营造出互敬互爱、携手共进的家庭氛围。
  作为基层医疗战线的骨干力量,副主任医师杜长杰二十余年如一日践行医者仁心。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这位老党员主动请缨驻守高速卡口防控一线,连续15天每日坚守岗位十余小时。寒风凛冽中,他常以方便面、榨菜充饥,凭借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在良好家风浸润下,熊汉平带领全家走上公益之路。夫妻俩常年利用节假日投身志愿服务:向山区学校捐赠文体物资、定期前往城固特教学校开展关爱活动,与特殊儿童共度节日。家庭公益精神深深影响着儿子杜京翰,汶川地震时他捐出全部压岁钱,大学期间又赴陕西富平开展暑期支教,用实际行动延续爱心接力。
  多年来,熊汉平一家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共同营造和美家庭,成为新时代文明家庭的典范,向社会传递着温暖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