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孤山记(一)

2025年04月0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484 文章浏览数:

李青石


  我对小孤山的印象源自1998年夏自芜湖乘江轮溯流而上至重庆途中。船过安庆后不久从船舷向北眺望,江中一小岛虽然不高,但山势峭拔,壁立如削,孤立水中,山上草木青翠、郁郁葱葱,岛上有白墙黛瓦寺庙,颇感新奇。那时我就想,有机会一定登此小岛一游。
  后读陆游《入蜀记》,乃知此为长江之小孤山。陆游《入蜀记》说:“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又读到苏轼的诗歌《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知道唐初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曾为这小岛画过一幅山水画。李思训是唐宗室子弟,唐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生卒年不详,官至太子中舍人,后世因其父爵而以“小李将军”名之。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皆擅丹青。《唐朝名画录》记载:“思训与子昭道俱得山水之妙,号大李、小李。思训神品,昭道妙上品。”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其子李昭道存世作品有《明皇幸蜀图》,两幅山水佳作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那个没有摄影、摄像设备的时代,李思训曾用他的画笔描绘了小孤山的风采。遗憾的是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只留下苏轼的诗作记述画作内容。苏轼诗中写出了李思训画中的境界:“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从苏轼诗中我们看到那时的小孤山还屹立于江水之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至此勒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刻“中流砥柱”四个大字于岛上,今已不见大禹和秦皇时代的石刻。后世称这座江中孤岛为“海门天柱”。
  甲辰秋末,游览位于江西鄱阳县的石钟山后,专程驾车从九江长江大桥至安庆市宿松县小孤山下,一睹这美丽的小孤山的风姿。如今的小孤山已经不是孤立于江中的小岛,它的北面早已与陆地相连,成了个半岛。上次远望,见小岛四周皆茫茫江水,大约是因为长江丰水季节,上涨的江水隔断了小孤山与陆地的连接,看似一座孤岛。奇特的是位于长江北岸的小孤山突兀而起,周边皆一马平川的良田,并没有其他山脉,距北面的大别山脉数十公里。不像南岸的彭浪矶和大孤山与远处山脉相连。
  小孤山高不足百米,景色奇异,从不同方向看形态各异,当地人说这座山从不同方位看有不同的景象:“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当年我只是在长江上从东、南、西三个方向远观,如今却从北登临。从北面看小孤山,的确没有峭拔险峻之感,山腰间白墙、黛瓦、红色门窗的启秀寺十分醒目,似乎三分之一的山腰都被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庙占据。《山谱》上有“马祖开山,百丈传规”的记载。据载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709-788)云游天下名山,过小孤山见此山灵秀,建启秀寺于山腰,马祖道的弟子百丈禅师怀海曾在寺中讲法。唐代中期诗人顾况乘船由此经过时,作《小孤山》诗记述远望所见之景,诗云:“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从顾况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小孤山还是比较荒凉的,古庙、枫林、寒鸦、雁群、冷月、归舟,都是寒冷凄清的意象。
  唐朝的启秀寺毁于晚唐末世战火兵燹。北宋重建时,妈祖信仰从东南沿海传入内地,寺庙重建时改名“惠济寺”,开始供奉海神妈祖。当地人称妈祖为“小姑娘娘”。马祖道创立的寺庙成为海神妈祖的道场。“马祖开山”被“妈祖开山”取代。据庙中碑刻记载,南宋魏国公张俊修葺寺庙时寺名为“惠济”,又为妈祖加神号“安济夫人”。元、明、清各代都曾对启秀寺有所修缮,形成今天小孤山启秀寺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