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之“趣”味全析
2025年04月04日 小作家
文章字数:1093
文章浏览数:
留坝县城关小学五(2)班 唐曼旎 王若玙 吴依娜 指导教师 张建萍
书是广袤无垠的海洋,我们畅意遨游其中,探寻无尽的奥秘;书是默默耕耘的良师,无私地传授知识,展现世间万象;书是澄澈明亮的镜子,清晰地折射出社会的百态与人性光辉。
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流传千古,分别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其中,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位居四大名著之首。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百态。
今天,我们想与大家分享《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红楼春趣》。这一故事中的“趣”究竟体现在何处呢?我们小组深入探究后得出以下结论。
春日生机之趣:三月的东风掠过沁芳闸,大观园里涌动着久违的生气。放风筝、赏春光等活动,生动地勾勒出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希望,仿佛能亲身领略那盎然春意。
风俗生活之趣:放晦气的古老习俗,在公子、小姐们手中化作诗意的春祭。文中对放风筝等春日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情趣,使读者得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风俗风貌,宛如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时代。
人际互动之趣:宝玉与黛玉等众人共同参与各类春季活动,他们之间的互动自然而有趣。宝玉将美人风筝掷地时的率性,黛玉放飞寓意带走病根的风筝时的虔诚,宝琴追逐蝙蝠风筝时的天真,这些跃动的身影在桃红柳绿间共同织就春日画卷。
风筝映人之趣:从宝玉“他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脚跺个稀烂”这句话,能看出他因风筝放不起来而直接扔在地上,尽显性格率真。同时,在封建黑暗、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他却尊重女性、关心女性,勇于为女性发声,打破了传统陋习。
人物风筝关联之趣:宝玉追逐着美人风筝的身影,恰似他毕生追逐“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的理想。曹雪芹妙笔让纸鸢成为人格的延伸,风筝的轨迹即是人物命运的隐喻。
宝琴叫丫头放起一只大蝙蝠风筝,“蝙蝠”谐音“遍福”,后来宝琴觅得良婿,嫁入好人家。
宝钗一连放了七个大雁风筝,大雁在古代象征爱情,“七雁”谐音“弃雁”,后来宝钗虽嫁给宝玉,宝玉却出家将她抛弃。
黛玉体弱多病,当黛玉的剪子“咯噔”一声绞断风筝线,她放的不仅是“病根风筝”,更是少女未及绽放的青春。
以上五个方面的“趣”,便是我们从《红楼春趣》中挖掘与探讨得出的结果,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教师点评:文章剖析视角多元,从春日生机、风俗生活等多个角度,对《红楼春趣》的“趣”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探讨。论述中,结合文本情节与人物语言,分析出《红楼梦》的独特魅力。整体行文逻辑严密,语言凝练,展现出对名著较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