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安坪沟村的“幸福密码”

2025年04月08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590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秦文璐 李欣


  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蝶变成“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近年来,略阳县兴州街道安坪沟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建引领,以“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为抓手,紧盯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持续聚合力、兴产业、优环境、强治理,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示范效应。
  

党建领航产业兴


  “别看蟾蜍长得丑,但全身都是宝,药用价值相当高,预计一个大棚能卖3万多块钱。”在兴州街道安坪沟村蟾蜍养殖基地,老党员李继成说起蟾蜍时津津乐道。这些“宝贝疙瘩”蕴藏着蟾酥、蟾衣等名贵药材,可与黄豆、叶菜类等作物混种套养,实现一地两用、一田多收。
  党龄30年的李继成,去年10月积极响应村上“党建引领”号召,投身产业发展前沿,加入蟾蜍养殖基地。喂食、换水、清洁……他每天早早来到基地,精心照料蟾蜍。“原来靠种地一年收入一万块钱,现在到公司务工,一年工资翻了三倍,守着这个池塘就把钱赚了。”李继成说。
  一条“产业链”,就是一条“致富带”。安坪沟村主动挖掘招商引资线索,多次赴甘肃、青海等地调研考察,打造略阳县蟾蜍养殖试点项目。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和管理,合作社投资入股分红、农户代养增加收益。目前基地已投放第一批蟾蜍30万只,预计年产值500万元,带动农户345户1000余人,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手的带动下,安坪沟村务农群众思想观念持续转变,增收致富干劲倍增,建立起“党小组+企业+农户”工作模式,不断探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举措。目前,该村已有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人居环境焕新颜


  “以前我们这里杂草丛生、乱七八糟,现在房屋变漂亮了,也变干净了,多亏了村上的环境整治。”安坪沟村村民张彩霞自豪地展示着新装修改造的房子,对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笔者迈进张彩霞家的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清雅别致的庭院、窗明几净的房屋,庭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打理得十分整洁。闲暇时,她钟情于养花、绿植,充分利用院落空间,精心挑选适宜的花草树木,时时滋养、精心灌溉,并定期修剪,让庭院内外绿意盎然。
  “一户美”带动“家家美”,张彩霞用心管理的庭院成为周围家庭的榜样与标杆。如今在安坪沟村,这样的“美丽庭院”随处可见。
  安坪沟村以“清洁乡村、净美家园”为主题,通过整合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公益性岗位等力量,实行分级包干制度,聚焦农房残垣断壁拆除清理、农村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实施常态化督导检查等工作措施,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提升活动新高潮。截至去年11月,该村“清洁乡村、净美家园”创建户达到80%以上。
  

基层善治筑安稳


  一年之计在于春。四月芳菲,在安坪沟村,一场“院坝会”开得接地气、沐春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群众围坐在一起,在拉家常、提建议的氛围中,村民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村上搞啥产业,我也想发展一下?”
  “能不能多配点垃圾箱,我们离垃圾箱远,倒垃圾懒得跑。”
  大家自由发言、热烈讨论,从家长里短,到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民从“看戏人”转变为“唱主角”。小小“院坝会”,不仅将政策和技术传送到群众手上,也将群众的心声回响到干部耳边。
  交流“面对面”、形式“接地气”、互动“掏心窝”,更能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以前村里开会多是干部讲政策,我们听得半懂不懂。现在‘院坝会’开在自家门口,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带到会上,能让大伙儿提意见,我们唠唠家常就把问题解决了。”村民马兵颇为感慨。
  当下,安坪沟村正以“归零再出发”的姿态,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让示范村的星火在更广阔的乡村燎原。“今年,我们将全面总结提炼安坪沟村创建工作经验做法,创建官地山村省级示范村、两河口村市级重点村,突出村庄资源禀赋和特色,做到成熟一个、创建一个,提升示范引领效果,多点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兴州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任陈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