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质量促发展
——南郑区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侧记
2025年04月09日 教育
文章字数:1955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白宝军 杨涛 李晓艳
近年来,南郑区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铸师魂、搭平台、优机制、壮队伍、强保障,做到“五把牢”,打出建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组合拳”,为南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铸师魂 把牢思想引领方向
该区不断强化师德师风,2024年启动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五加强”措施,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加强师德师风组织领导,明确党组织书记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培训,结合正面典型和负面案例,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全面实施教师宣誓制度和师德师风宣誓制度。每学期深入开展“六个一”专项行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强化师德养成。加强师德师风正向激励,每年遴选10名品德高、师风正、业务强、成绩优、家长赞的师德标兵,广泛宣传先进事迹,树立师德导向。
该区严格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强化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教师奖惩、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主要依据。加强师德师风隐患排查,每学期开展一次师德师风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辖区内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运行情况、学习教育培训落实情况、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措施。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举报电话,印发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对照清单开展自查自纠,规范教师言行,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搭平台 把牢选人用人导向
该区建优书记校长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动摇,将政治标准作为首要考量,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格选人用人标准,规范组织程序,全面审视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推动高中到初中、城区到山区交流任职,为教育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培育管理人才。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区65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完成党组织书记设置。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明确树立以实绩为评判标准、以实干推动发展的导向,选贤任能。
树立“质量至上、业务为先”的理念,深入一线提升教学质量,在干部提拔任用和校长交流调整前,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对测试成绩不佳者暂缓使用。开展管理队伍业务大比武,塑造既能教书又会管理的学者型校长,把连年综合考核先进、学校质量持续攀升、个人业务能力突出的同志提拔任用到重要岗位。对校(园)长进行集中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强化管理能力、提升办学水平,致力培养学者型、专家型、教育家型校长。
优机制 把牢能力建设趋向
该区通过优化培养路径、落实跟踪考核、创新激励机制、落实动态管理等一系列细化培养举措,实施“骨干引领”战略,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治校有方的管理力量,培育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目前,35名后备干部已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在全市2024年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教师及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擂台大比武·技能大提升”比赛中,7人获得市级奖励、23人获得区级奖励,7名校园长被评为市级信息化领导力名校长培养对象。
该区不断深化人才机制改革,系统集成成熟经验,构建动态优化、持续迭代的育人体系,探索实施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双线”培养机制。遴选30名教育家型骨干校长,建成头雁领航库;遴选100名中青年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储备群雁蓄力库。实施教师队伍“培英育苗、钟英毓秀、精英领航”“三英”梯队培养计划,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名优特”及专家型教师队伍。
壮队伍 把牢发展需求取向
推进县管校聘,深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2024年交流轮岗校长29名、教师301名。加速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对近三年入职教师实施学期考核,全面促进新任教师的快速成长。利用暑期对近五年参加工作的1049名青年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管理能力。
该区深入推进骨干带动和全员提升战略,探索建立诊断、视导、领航、分享名师引领体系,发挥教研机构引领作用,通过送培到校、传帮带、青蓝互助等培养方式,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稳步提升。依托16个教育集团和31个学科基地,分学科组建培训专家队伍,通过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全员提升、全科提高。2024年,30人在全市教师教学能力岗位竞赛活动中获奖,151人获市、区级优秀教师表扬,12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基地建设优秀工作者,培养正高级教师4名。
强保障 把牢激励鼓励靶向
该区办好与教师切身利益关联的实事,乡村教师补贴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在评优树模、职称晋升中,向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献身乡村教育的热情。每年评选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让广大教师政治上受到激励、精神上受到鼓舞,激发广大教师立足岗位作贡献、全心全力提质量的干事创业激情。广泛传播优秀教师的事迹,展现教师风采,提升了基层一线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通过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举措实施,南郑区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正在不断优化提升,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