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镇磨坪村:天麻产业走出致富新路径

2025年04月10日 专版 文章字数:828 文章浏览数:
  近日,在留坝县江口镇磨坪村,村民张明巧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在育种棚里忙碌起来。每天清晨,她都要查看温湿度记录仪的数据,像照顾婴儿般调节着屋内环境,她轻抚着开得灿烂的天麻花朵,笑着说:“红天麻块茎肥大,乌天麻药用价值高,杂交出来的新品种兼具两者优势。”谈起技术原理,她如数家珍。
  曾经,张明巧一直沿袭“块茎切块、仿野生栽培”的老办法种植天麻,不仅产量低,周期还长。当看到兄弟乡镇采用人工授粉技术杂交培育的天麻亩产增收40%时,她深受触动:“同样一亩地,人家种子成本省三成,产量翻一番!我们为什么不试试科技育种呢?”说干就干,她带着笔记本辗转兄弟乡镇请教学习,详细记录天麻有性繁殖的关键技术要点,从蜜环菌培育到温湿度调控,从花粉采集到杂交授粉,这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硬是啃下了技术难点。“最难的是掌握最佳授粉时机,早一天花粉活性不足,晚一天就会错过花期。”提起最初的摸索,张明巧感慨万千。
  去年12月,张明巧投入红天麻150斤、乌天麻100斤,在自家庭院改建恒温恒湿育种棚。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科学调配营养基质,原本需要2年自然生长的天麻缩短至3个月萌发箭麻(生殖茎)。经过4个月的精心培育,2025年3月中旬,红乌天麻迎来了育种关键节点,只见她手持牙签开始了人工授粉,将红天麻花粉轻轻涂抹在乌天麻柱头上,再反向操作实现杂交育种,每个花苞要授粉3次。经过7天昼夜守护后,芝麻大小的天麻种子如繁星缀满果荚。张明巧笑着说:“每株天麻结种量从自然授粉的30至50粒提升至200粒以上,种子成活率达85%。红乌杂交品种兼具红天麻抗病性强、乌天麻药用成分高的特性,市场价较普通天麻上浮10%,同时,从育种到采收压缩至12个月,土地利用率提升2倍。每平方米可采收种子20克,按这个势头算,今年能培育3000斤良种,预计带动家庭增收10万元”。
  大山里的实验室,一粒种子的蝶变。这背后,是一场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产业变革。在江口镇,越来越多的“张明巧”正用科技之犁深耕沃野,让天麻这类“土特产”变身“金产业”。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