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挖野菜,莫让口福变“口祸”

2025年04月11日 家庭 文章字数:863 文章浏览数:

记者 高思懿


  春日暖阳唤醒大地,也催生了漫山遍野的野菜。每至此时,不少人都会按捺不住,呼朋引伴奔赴户外挖野菜,想把春天鲜味搬上餐桌。不过,享受挖野菜快乐时,需警惕别让这口福不小心变成“口祸”。
  去年春天,汉台区明珠南苑的刘阿姨在小区绿化带挖了些“野芹菜”包饺子,全家食物中毒送医,后来才知那是剧毒的毒芹。类似的案例每年都在上演,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危及生命,我们向往的自然馈赠,有时竟成了致命的陷阱。
  野菜的风险首先来自它们的“伪装术”。大自然中,许多有毒植物与可食用野菜长相极为相似,例如水芹和毒芹、蒲公英和苦苣菜,而那些形态各异的野蘑菇更是危险的“盲盒”,连专家都需要仔细辨别。
  其次,生长环境也可能带来污染风险。生长在公路边的野菜,长期遭受汽车尾气的侵害,可能吸附了大量的铅、汞等重金属以及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化工厂附近的野菜,会受到化学污染;公园绿地里的野菜,为了防治病虫害,可能被喷洒过农药。要是把这些受污染的野菜吃进肚子里,就等于把各种有害物质也一并摄入,长此以往,身体必然会受到损害。
  另外,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野菜的反应也不一样。野菜大多性“寒凉”,脾胃虚寒的人如果大量食用,很容易引发腹泻。像阳荷、马齿苋、灰灰菜等野菜,还可能让过敏体质者出现过敏反应,孕妇和婴幼儿的身体较为特殊,野菜中含有的生物碱或重金属,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虽说野菜存在风险,但只要掌握正确方法,也能安全享受春日美味。采摘野菜时要准确辨别,不认识、不确定的坚决不采摘。可以请教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借助植物图鉴、植物识别APP辅助判断。采摘尽量选择未污染的田埂、农地或农家菜园、林下等地。食用前,要在流水下反复冲洗,去除泥沙和虫卵。多数野菜含有草酸、生物碱像蕨菜、马齿苋等都需要沸水焯1—3分钟;香椿芽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同样要焯水后再烹饪。
  春日挖野菜,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体验,也是品尝春天味道的特别方式。但在享受这份乐趣和美味的同时,一定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不盲目采摘、随意食用,莫让疏忽将口福变成危害健康的“口祸”,在安全前提下尽享春日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