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孤山记(二)
2025年04月1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552
文章浏览数:

李青石
山寺的北门名曰“一天门”,门乃一天然石洞,洞内石阶小路通往启秀寺,小路曲折蜿蜒、陡峭盘旋、逼仄昏暗,许多地方宽窄只能容一人通过。小路经过寺中的许多僧房。或许已过申时,庙中香火已不很旺。没见到出家人诵佛念经,只见到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居士看守寺庙,正在做晚饭。寺庙大殿前有一较大平台,可容三四十人聚会。经启秀寺有小路可攀援至山顶,山顶有一红柱黑砖黑瓦六角三层小亭,上有黄底蓝字的匾额和楹联,匾额书“梳妆亭”三字,楹联书曰:“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传说这里是小姑娘娘梳妆之处。另有一种传说,南北朝时期有一隐士在此隐居牧羊,至今还有一些光滑若羊的石头散落在亭子旁,故梳妆亭又称牧羊亭。从梳妆亭向四周眺望,视野极其开阔。茫茫长江自西而东奔腾眼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南岸的彭浪矶与大孤山及远处山脉清晰可见。北面宿松县沃野平畴、水网纵横、林木青青、菜畦平整,俨然鱼米之乡。
小孤山上还有观涛亭(又名半边亭)、弥陀阁、先月楼、龙角石、龙耳洞、关圣殿等小景点。小孤山虽然是个迷你景点,却因位于长江要冲,山形奇异、地势险要、风景秀丽,至此游览打卡的骚人墨客非常多,留存的诗词歌赋极其丰富。除了前面所说的顾况、苏轼、陆游有诗文记述,留下诗词的文坛大咖还有宋代的刘沆、贺铸、谢枋得,元代的虞集,明代的刘伯温、解缙、郑阎,清代的陈大章、黄景仁等等。刘沆将这高不足百米的小岛比作擎天柱,他说:“擎天有八柱,一柱此焉存。石耸千寻势,波留四面痕。”解缙则将小孤山与蓬莱仙境相媲美,说:“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
小孤山位于长江中游和下游之间的北岸,与南岸的彭浪矶隔江对峙,扼守鄱阳湖口,镇守长江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安庆门户”“楚塞吴关”。历史上小孤山曾爆发过多次影响历史进程的战争。南宋朝廷曾在这里设烽火台和炮台,并驻有军队防御金兵。陆游《入蜀记》中说:“有戎兵。”元末陈友谅、赵普胜率红巾军在此与元朝淮西宣慰副使余阙率领的元军激战于此。明初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这里也是战火纷飞的重要战场。清朝中叶太平军与湘军彭玉麟部在此鏖战多日。
关于小孤山描述,我觉得最生动的还是民间流传的小姑嫁彭郎的故事。小姑不知名姓,家住长江北岸宿松县,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她生得面容姣好、眉目秀丽、身材婀娜、风姿绰约、貌若天仙。彭郎则是长江南岸彭泽县一渔民,也是父母双亡。彭郎相貌堂堂、体格健硕、俊朗帅气、本分勤劳,以打鱼为生。一日,小姑在江边洗衣,彭郎驾一叶扁舟江上打鱼,一见小姑,两眼放光,深情地盯着天仙般的姑娘。而小姑见状满面通红。彭郎主动搭讪告知对方自己的情形。羞答答的小姑闻听彭郎的身世,同意与其结合。二人以天为媒、江水为证、撮土为香,结为夫妻。婚后小姑纺线织布、彭郎耕田打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然平淡但二人相敬相爱、和谐幸福。小姑、彭郎夫妇平日里帮助邻里、扶危济贫,深得周围百姓敬重,因此招来土地神的嫉恨,向玉帝谎报二人是妖精下凡,蛊惑百姓。玉帝不问青红皂白,将二人分隔长江两岸,永世不得相聚。相爱的二人化作石山,遥遥相望。如今长江南岸有彭郎矶就是传说中的彭郎的化身。故事中充满着对制造人间悲剧的玉帝、土地爷等邪恶势力的憎恶,也表达了民间对小姑与彭郎幸福、美好、善良伉俪的祝福。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流传十分悠远。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也认可这个故事,调侃那些对小姑不敬的富商大贾说:“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闻名遐迩的小孤山是个免费景点。这里并非热门旅游打卡点,已过未时,游客寥寥。旁边有个较大的停车场,只停了两辆车,另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个孩子前来游玩。整个景区似乎是为我们几人开了个专场,使我们有机会细细地欣赏小孤山、彭浪矶、大孤山及浩浩汤汤的长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