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瘦牛岭

2025年04月1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899 文章浏览数:

黄建中


  瘦牛岭,古褒斜道必经之地也。入褒谷口向北,宝(宝鸡)汉(汉中)公路一直伴褒水而行。到了留坝姜窝子附近,褒水却撇下公路,拐了一个弯,独自向东去了。这拐弯处闪出一座峻岭,便是瘦牛岭。
  古人修路,无水不成。古栈道沿褒水而建,后接斜水,因而称褒斜道。1992年拍摄历史专题纪录片《栈道》时,瘦牛岭下正在修建一条新的公路,取名叫姜眉公路,即汉中姜口至宝鸡眉县。在瘦牛岭齐刷刷的崖壁上,可寻出上中下三层古栈道遗迹来。离水面不远处,是秦汉栈道留下的一排栈孔,可惜的是,正在修建的公路把这些栈孔毁坏了不少。中间一层是修路炸出来的,以前肯定是掩埋在藤树草丛之中,长期不被人知。从现留的几个栈孔石梁和一排石碥路上看,极可能是唐宋褒斜道遗存,遗憾的是,因修路不可能保留下来了,只好拍照留念。再往上,在瘦牛岭的山腰杂树纠结处,依稀可见一条道路的痕迹,我们不知道这条道路应该叫明清褒斜道,还是叫明清连云栈道。说它叫褒斜道,是因为它一直沿褒水而行,并且它证明了一个问题,无论是北魏期间褒斜道从此处离开褒水改道向北而去,还是唐朝中期修散关道从北而来,但沿褒斜二水而行的道路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只不过不再是官驿大道而已。大家最后认为,这条道路既然高入云端,最终又交会于连云栈道,应该还叫连云栈道吧。
  连云栈道亦称云栈,顾名思义是道路连接着天上云彩的意思,肯定是一位有诗人情怀的官员给起的。在通往宝鸡的公路旁,有一个寺院叫连云寺,不知是否与连云栈道有关?瘦牛岭上的连云栈道,长藤般地缠绕在悬崖峭壁上,因上山的道路已无处可寻,我们只能攀岩而上。等踩到这条古道上,早已是汗流浃背、疲惫不堪。古道早已废弃,人迹罕至。但这条从绝壁上劈出的道路,历历在目的凿痕显现出当时修路之艰难。是否还是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劈山开道,我们不得而知。这一段道路保存得很好,宽近两米,而且在有山水流淌处,分明有石砌堤护。在台阶落差处有石窝,掏出岁月掩盖的泥土,分明是牛马踩踏出的蹄窝,可见当年商旅繁忙。接近山顶,只见一块石碑紧靠山崖,落款为清道光十五年立。
  这是一块功德碑,记载的是民间集资培修这条道路的事情。从年代、书法艺术看,其文物价值远不能与褒斜道石门石刻相比,但这是这条道路的见证。我甚至想到这样的场景,一百八十多年前的一天,这条道路终于又畅通了,四周百姓敲锣打鼓,抬着这块为竣工而镌刻的石碑,石碑一定是用红布甚至红绫缠裹着。在鞭炮声中,他们在路边立下了这块碑石,一位乡绅或私塾先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了碑文的内容,并祝福这条道路永远畅通无阻并给大家带来好运。从此,这方碑石便默默地迎接着寒来暑往,注视着人去人归,倾听着喜怒哀乐,承受着荣辱兴衰,直到我们这批崇拜栈道者再一次关注到它。我们在解读这段碑文时,惊奇地发现,当年镌刻此碑时打下的红线方格,竟如昨日才打上一样,非常新鲜和醒目,与已经残损漫漶的字迹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我用手反复搓摸,不仅擦磨不掉,反而愈加鲜亮。掐指算来,石碑已在风雨中度过了快两个世纪,不知当年那位书家或石匠用的是什么颜料,竟使这色彩保留得如此完好,这也是我看过无数的碑刻中的唯一。
  一晃多年过去了。前几年秋天,应几位古栈道爱好者之邀,同时也为了追寻当年拍栈道的记忆,我又一次攀上瘦牛岭的古道。为我们带路的小伙子用砍刀为我们开路。小伙子在外地打工,刚回到家里不久,家就在山下。我问他知道这条古道吗,他说知道,听老人说,多年前中央电视台都来拍过。我心里一笑,他说的很有可能就是我们那次拍摄。
  那年我们拍摄编辑的《栈道》纪录片,由著名作家王蓬撰稿,著名播音员赵忠祥解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好评不断,并获1994年度陕西省专题片一等奖,全国外宣片二等奖。
  古道上的那块修路碑还在,但不知何时被人扳倒了,当年清晰可见的红线方格没有了,这应该与被扳倒平放后日晒雨淋有关。而且碑上多了几个凹坑,小伙子说这是以前上山打猎的人用火枪打的。他还说,这条路上经常跑野物,有麂子,这些年野猪也多了起来。
  登瘦牛岭之前,我们还有一个大收获,就在孔雀台栈道遗址和瘦牛岭之间的断崖上,附近的老乡告诉我们上面还有刻字的石碑,果然,我们用望远镜看见了它。这是一方摩崖石刻,但距离太远看不清字迹。修建公路把这里切成了几乎90度的齐崖,根本爬不上去,只好用长焦相机拍照留存。这应该是与瘦牛岭连成一线的古道路,摩崖石刻注定也与修路有关。真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看到它的真容。
  瘦牛岭下的公路一直朝东北方向沿褒水而行,几乎不翻越一座高山就可以穿越号称天下之大阻的秦岭,然后在太白县五里坡接斜水到达斜谷口上的眉县。这条完全按照古褒斜道线路修建的现代公路,叫褒斜公路多好,这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