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长岭镇一智慧大棚引进水肥一体化系统种植番茄——
让消费者找回“儿时味道”
记者 何娜 文/图
游客带着孩子在智慧大棚里体验采摘番茄的乐趣。
4月8日,记者走进镇巴县长岭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一座智慧大棚玻璃温室,一股浓郁的番茄香甜气息扑面而来。温室里,4米多高的藤蔓上,成串的番茄宛如小灯笼般垂挂,随手可摘来品尝。技术员曹瀚穿梭其间,结合检测系统查看番茄生长情况。
“‘saopola’这个品种,吃起来就跟咱们小时候的番茄一个味儿。”曹瀚表示,与市面上常见的高糖品种不同,“saopola”小番茄外表色泽鲜亮、着色均匀,肉质绵软,切开后汁水四溢,瞬间便能唤起人们记忆中番茄的本真味道。
“现在很多番茄甜得过分,却丢失了原本的风味。我们特意引进这个茄红素含量高、甜度适中的品种,既顺应了当下低糖饮食的潮流,又能让消费者找回‘儿时味道’。”曹瀚说。
眼下,示范园的番茄迎来了丰收季,正值最佳品尝期,吸引了周边及外地的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除了现场销售,这些口感独特的番茄以每斤20元的价格进入全市各大商超和水果店,在市场上持续供不应求。
番茄口感的优劣,品种选择固然重要,但种植技术和环境也起着关键作用。在无土栽培区,一幅颠覆传统的种植场景展现在眼前:番茄的根系深深扎入椰糠基质中,智能滴灌系统正通过纤细的管道为番茄输送“定制营养餐”。
“这是我们引进的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系统,它能根据实时环境数据,自动为番茄精准输送肥料,就如同给每株番茄都量身定制了生长方案。”曹瀚解释道。
抬头望去,智慧大棚玻璃温室集成了内外遮阳系统、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灌溉施肥系统、空气热能加温系统,能够对环境进行24小时全天候调控。曹瀚介绍,去年9月定植的这批番茄,已经持续采收3个多月了,单果重10—15克,每穗串番留果8—12个。
智慧大棚不仅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还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目前,种植番茄的大棚雇佣了5名周边村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他们主要从事打杈、落蔓、绕蔓、疏果等工作,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这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