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推广智能大棚、种养循环、错峰轮作等新技术,实现本地蔬菜抢鲜上市45天、供应周期延长近30天、产量增长15%——
科技赋能“菜篮子”焕新升级
记者 何娜 周航 熊峰
近日,洋县磨子桥镇柳树庙村温室大棚里,农户忙着采摘黄瓜。 记者 周航 摄
眼下,我市多地蔬菜生产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通过智能温控大棚、种养循环体系、错峰轮作模式等技术创新,实现黄瓜等蔬菜提前上市,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
走进洋县磨子桥镇柳树庙村,一座座新型大跨度温室大棚构成智慧农业矩阵。依托物联网实时监测,结合“保温被”+耳房缓冲设计,棚内冬季温度恒定在12℃以上,病虫害发生率下降65%。今春首批黄瓜较传统种植提前45天上市,每棚增收突破7000元。
“新型保温设施使冬季棚温较普通大棚提升10℃左右。配合耳房的温度缓冲和消毒功能,有效保障了蔬菜生长环境。”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蔬菜站站长刘勇介绍,早春大棚黄瓜提前40天左右上市,茄子、辣椒、西红柿也提前20至30天采收,显著延长了本地蔬菜供应周期。
洋县谢村镇回龙村传统菜花采收已近尾声,而采用错峰轮作的新品种松花菜即将接档上市。“错峰轮作破解了集中上市导致的低价滞销难题。”洋县品华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路建新算起了经济账,“松花菜生长周期仅3个月时间,1月份种下去,4月份上市,一茬能收6000斤,每亩收入约7000至8000元。”
西乡县柳树镇白杨村的军鑫现代生态园里,500余亩蔬菜长势喜人,工人忙着给西红柿、辣椒等打杈、吊蔓、绑枝等。生态园通过地下管网系统,将生态养猪场粪污经过沼气发酵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输送到田间,实现年替代化肥用量40%,蔬菜增产15%。
汉中军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经理贾梦瑶说:“通过地下预埋管道,将沼肥输送到每个大棚,这样种出的辣椒、西红柿等蔬菜都是绿色食品,不仅解决了生猪养殖的排污问题,还大大减少了化肥使用,成本降低了两到三成,每年蔬菜产量能达到800余吨,可直供当地各大商超。”
近年来,我市围绕蔬菜产业稳增长、保供给、增效益,推广新型大跨度设施大棚2000余亩,促进设施蔬菜促早延晚,延长供应期;积极推广粮菜轮作模式,发展粮菜轮作5万多亩,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了蔬菜供应和种植户收益。此外,积极引导各级蔬菜产业园区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和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