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探古汉源
2025年04月18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04
文章浏览数:

舟子
身边的风景名胜,因为近而熟悉,反而容易被忽视和怠慢。
嶓冢山古汉源距宁强县城不过区区38公里,无数次欲去,无数次因各种原因没有成行。这个心愿在今春得以实现。
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和老伴骑摩托车从县城沿108国道一路向北。公路两边满目新绿,盛开的油菜花似金箔一路铺展,不时有一树或几树粉红的桃花从眼前闪过,穿行在山水悠长的画廊里,不觉自己已是景中人。
因五丁关隧道开通,原来走雄关老路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六七分钟就从山腹穿过,你不得不惊叹现代交通带来的便捷。
越五丁关,过宽川,很快就来到烈金坝(古名金牛驿),在108国道与烈阳公路交叉的丁字路口上,我们看到了金牛道“石牛粪金”典故里的金牛雕像,立马下车拍照留存。
再走不远,我们来到古桂广场,荫庇数亩、枝繁叶茂的古桂,静静站在广场中央,像一个历经沧桑的沉默老者,淡看世事变化和来往行人。但省级古树名木牌和《宁羌州重建禹王庙碑记》《创建汉源书院记》两座古碑以及墙上画壁的《禹王宫简介》却暴露了它的年龄和身世。它是一株明朝丹桂,已6百多岁了。
离开108国道,沿汉江源溪水上溯,逐渐进入嶓冢山(又名汉王山)深处,在山坡上蛇行前行,不知不觉,就到半山腰上的一个山湾处,路口有“汉水源头”指路牌。
一个中年男人守着路口,他是当地的村民,来防火护林的。我们问:“从这到源头还有多远,爬上去得多长时间?”他说:“不远,依你们的脚力,可能得半小时以上。”我们便背着包,沿着阶梯路往上爬。
越往上走越寂静,泉水淙淙,百鸟争鸣,高低长短,悠然动听,像是在进行一场春天的合唱。
在深绿、翠绿、嫩绿的草木里,穿插着开着金色野花的灌木,她们金灿灿,明晃晃,欣欣然,仿佛能听到她在叫在唱,完全一副开疯、忘形的样子,你想忽视她们都不可能。
似乎没爬多久,抬头就看到了悬崖上一片白岩,便是汉江源的所在地——白岩湾了。看到目的地,我们加快脚步,转过几个弯,一座亭子的飞檐翘角突现眼前。
爬上最后一段台阶,凌空高耸的六角画亭映入眼帘。往画亭右边的岩崖峭壁上望,便看到一个山洞,那就是传说中的石牛洞,石牛静静地卧在那里,一卧就是数千年。
环亭细观,亭名为“导漾亭”,立柱上的楹联为:“嶓山导漾成就千秋伟业,夏禹刻石蕴藏太古玄机”。
随后我又手脚并用,顺崖壁的陡峭小路爬上去,看山洞里的石牛。据说石牛的背上有八个状如蝌蚪的文字,无人解读,被视为“汉源天书”。但也有人推测,这八个蝌蚪文可能就是《尚书·禹贡》中的“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我特意就近查看,见牛头、牛背上都有些似是而非的文字,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
因没有其他游客,山野空旷宁静,阳光明净温暖,心情恬淡舒展。我们便引吭高歌,声音回荡在整个山谷。这片山野空谷仿佛此刻就是我们的,由我们尽情地享受和挥霍。
古汉源就这样和春山春水春花一起描绘在了我们心里,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浩浩汉江,奔流到汉(武汉),汇入长江,东归大海。“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便藏在宁强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