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第210本巡护日志
2025年04月19日 要闻
文章字数:1152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朱媛媛 李佩蓉
“4月15日上午7点半,洋州镇东联村11组,巢树杜仲树,已卧巢。”李昌明站在大树下,在他的第210本巡护日志上记录下当天巡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繁殖的情况。
清晨的阳光穿过枝丫,洒在他的脸上。他快步向前走着,头顶不时掠过朱鹮飞翔的倩影。
李昌明是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今年是他工作的第35个年头。
1981年,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秦岭深处的洋县姚家沟被发现。两年后,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此后,又设立朱鹮保护区。
和朱鹮的初次相遇,李昌明记忆犹新。
“1990年,全县选拔青年成立巡护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23岁的李昌明骑着二八自行车,背着无线电追踪器,拿着望远镜和对讲机,在山里追踪朱鹮。
“那时全靠两条腿,发现20多个巢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笑着说,为了保证每对“朱鹮夫妻”安心孵卵,洋县探索出承包保护朱鹮责任制,每个巡护员带领一个农户家庭承包保护一片巢区。
“朱鹮巢树下,搭个草棚,大家日夜轮流值守。”李昌明说,他们白天观察、夜间监护,记录下繁殖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也随时防止天敌的侵害和意外的发生。
当第一次从望远镜里看见探出头的幼鸟时,李昌明内心充盈着感动和喜悦。那是生命诞生的奇迹,是朱鹮种群延续的希望曙光。
巡护员们奔波着、守护着。2000年,野生朱鹮种群数量突破100只;2012年,种群数量突破1000只……如今,朱鹮种群数量虽已过万,但李昌明的脚步从未停歇——春季繁殖期巡护、夏季夜宿地摸底调查、秋季观察田管护、冬季定期投食。
210本巡护日志里,完整记录着朱鹮的生命轨迹,也见证着巡护技术从原始到智能的转型。
“以前发现新巢,得靠记地名和小地标。现在运用卫星定位系统、巡护调查App等工具,可以精确到具体点位,效率高了很多。”李昌明感慨道。
即便技术升级,李昌明仍坚持自己的节奏,每天早上6点半,骑上电动车准时出发,开始一天的巡护。
“这个巢已经好多年了,朱鹮是一种比较‘念旧’的鸟儿,对旧巢穴的执着便是一大特点。”对老巢,他了然于胸。而对于朱鹮新搭的巢,无论处于多么隐秘的角落,他都能及时发现。
多年来,李昌明主要负责洋县洋州镇、黄金峡镇、黄家营镇的朱鹮巡护工作,这里共分布着180多个巢。他早已将路线和每棵巢树刻入脑海,形成了自己的专属地图。
“接下来要去黄家营那边巡护,来回要100多公里,巢和巢之间距离也远,就得换摩托车,再住上几天。”傍晚归家时,他为次日的巡护做好了规划。
奔波夜以继日、循环往复。35年,从弱冠之年到双鬓斑白,李昌明就是这样坚守在秦岭的山麓间。
如今,学界对朱鹮生存情况的数据掌握越来越翔实,资料也越来越丰富,但他未敢懈怠,依然靠一双脚板不断观察记录,为朱鹮保护事业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再过两年,我就到退休的年纪啦。”李昌明的巡护日志,即将翻到最后一页,但他培养的20多个徒弟,正沿着他的足迹,续写着守护朱鹮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