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命力
——我市积极推动非遗实现“活态传承”
2025年04月22日 要闻
文章字数:1349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朱媛媛 陈涛 胡雪娇
古老的面塑,凭借文创巧思,跃然于大众视野;历经岁月沧桑的手杖,在现代审美浪潮中,释放全新光彩……近年来,我市通过建设传习工坊、开发文创产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举措,积极推动非遗实现“活态传承”。目前,全市已有505项非遗项目、356位传承人。可观的数字背后,是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传统面塑:突破困境、走进大众
日前,记者来到勉县李水泉的面塑工作室,鼻端弥漫着面粉的淡淡香气。勉县水泉面塑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李水泉正专注创作,在他的巧手下,那一团团色彩斑斓的面团,如同被赋予了魔法,逐渐幻化成一个个灵动有趣的玩偶。
勉县面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太平天国年间,距今约170余年。李水泉2006年正式拜师学艺,十多年的岁月里,他怀揣着对非遗传承的执着,不断探寻、反复试验,成功掌握了让面塑不开裂、不发霉且能永久保存的秘诀。去年,该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示架上,莲花池畔古灵精怪的哪吒、筋斗云上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茅庐中悠然踱步的诸葛亮,以及奇袭白虎团中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战士,每一个形象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李水泉深知,大部分非遗都面临传承困境。为此,他积极借助社区传习所这一平台,让面塑技艺走进年轻群体的视野。社区为他提供了工作室,每逢周末,学龄儿童可以来此学习。此外,他还积极投身课后服务非遗社团,到各学校讲解非遗知识。孩子们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让他倍感欣慰。
“我会精心挑选特别喜欢面塑的孩子,想办法让他们学习下去。部分非遗课程带来的学费收入,能让我实现‘以艺养艺’,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技艺。”李水泉说。
百年手杖:坚守技艺、寻求新生
在留坝县张良庙花木手杖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张古朴的木案上。非遗传承人李晓芸正坐在案前,全神贯注地雕琢着葡萄花纹手杖。选取紫柏山上生长的灌木为原料,经过打磨、雕刻、整型、上漆等18道精细工序,方能成就一个精美的手杖。
曾经,这样的手杖是先辈们跋山涉水时的得力助手;如今,这门技艺不仅有实用价值,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正通过旅游商品开发,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
“初中毕业后,我便踏上了手杖制作之路,至今已走过30余载。初学时,工具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手中的刀上,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李晓芸回忆起初学技艺的时光,眼中闪烁着坚韧的光芒。如今,身为资深老师傅的她,在徒弟们面前尽显耐心,手把手地指导,鼓励他们克服每一个难关。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手杖制作技艺定能代代相传。”李晓芸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政策助力:创新驱动、传承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全力构建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
在城市一角的非遗工坊里,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在各种工具和材料间穿梭,这里是传承人的创作家园,也是培育新人的摇篮。
在课堂上,非遗传承人生动有趣的讲解,引领学生们走进非遗背后的奇妙世界,他们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双手在实践中感受着传统技艺的魅力。
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非遗+文创”带来的创意产品,让古老的非遗文化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非遗+旅游”则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了文化底蕴。
建成12个非遗工坊,年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余场、开发非遗主题文创产品50余种……在天汉大地上,非遗传承正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