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 非遗焕新

——记勉县传统木雕技艺传承人邓克瑞

2025年04月24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268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李佩蓉 何淼 文/图

  邓克瑞在手工雕刻一幅以菊花为主题的木雕作品。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一块平平无奇的木料,经过手艺人的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便能变身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这就是木雕。从古朴的门窗、精致的家具,到寓意吉祥的摆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汉中的许多家庭中都能发现木雕的影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木雕产品市场逐渐萎缩,愿意学习木雕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尽管如此,散落于乡间的木雕匠人仍在坚守与传承古老技艺的精髓。
  在勉县勉阳街道继光村,一扇精致又独特的木雕门格外引人注目。推门而入,院中堆放着各类木材,已制成的木雕摆件精美而生动。这里,便是勉县传统木雕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邓克瑞的工作室。
  从小的耳濡目染,不仅让邓克瑞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坚定了他的职业方向。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开始系统学习。毕业后,他又前往西安、浙江等高端木艺作坊深入实践,在刀工技巧、雕刻技法、造型纹样等方面不断钻研提升,逐步形成了线条灵动、刀工犀利、构图饱满、意境深远的艺术特色。
  “每一块木料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我的任务,就是用雕刻赋予它新的生命。”邓克瑞说起木雕,眼中满是热爱与专注。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一块普通木料想要变成精美的木雕作品,要历经构思、绘画、雕刻、打磨、精修等诸多环节,耗时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说着,邓克瑞拿起一幅雕琢了一半、以荷花为主题的木雕作品,现场演示讲解工艺流程:“首先要根据草图造型,用各种雕刻工具一点点削减木料,塑造出大致轮廓,再把粗糙的部分细细雕琢。接着,对精细部位和纹路进行局部修理加工,最后给作品涂上保护漆或打蜡上光,这样才算完工。”在他手中,刻刀仿佛有了灵魂,每一刀都精准而富有韵律。
  寻料、雕琢的过程,对邓克瑞来说是一种享受。他觉得,手工雕刻时,自己仿佛能与木料进行无声对话。“手工雕刻蕴含着匠人的情感、时间与思维,这是冰冷的机器雕刻永远无法替代的。”邓克瑞感慨道。
  然而,现实的困境却横亘在木雕技艺传承的道路上。由于工艺难度大、工序复杂繁琐,曾经家喻户晓的木雕,如今正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看着木雕艺术日渐没落,邓克瑞决心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近年来,邓克瑞积极投身古建筑修复工作,参与了勉县武侯祠墨林牌楼、诸葛街景区木牌楼、武侯墓内山门的修复。在一次次实践中,他总结经验,精进技艺,让古老的木雕技艺在修复中重焕生机。
  近日,好消息传来,勉县传统木雕技艺被列入汉中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邓克瑞深知,非遗的传承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与宣传。“非遗项目若想长久发展,必须强化自身造血功能,进行活态、创新发展,通过创意转化适应市场,融入现代社会,才能实现自我增值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未来,邓克瑞已有清晰的规划:“我打算聚焦勉县特色元素,把三国文化巧妙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用创意和匠心,雕刻出一系列带有勉县独特印记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木雕这门古老技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邓克瑞正坚定前行,努力让木雕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