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救援守护、教育助力,我市构建立体化防护体系——

为鸟儿筑就安心家园

2025年04月24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519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何娜 陈涛 胡雪娇


  国网汉中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巧用无人机精确部署新型智能护鸟装备。 记者 陈涛 摄

  智能护鸟设备、专业人员救援、全民科普教育……在我省第44个“爱鸟周”之际,我市借助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构建立体化护鸟体系,让这些“山水精灵”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灵动的见证者。
  

科技护航,电网与生态和谐共融


  4月15日,在汉台区武乡镇淡水养殖区,国网汉中供电公司巧用无人机精确部署新型智能护鸟装备。该装备融合了动态感知、气味驱逐与物理隔离等多重功能,能有效引导鸟类远离高压危险区,实现电网安全与生态保护“双赢”。
  该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班组技安员任翔介绍,这一装备是在积累护鸟爱鸟经验基础上研发的升级之作。它从动态、气味、形态三方面着手防护,有效防止鸟类在铁塔危险区域栖息筑巢,既确保了鸟类的生命安全,也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我市湿地资源充沛,为鸟类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繁衍环境,高耸稳固的输电杆塔成为鸟类筑巢的“理想之地”。然而,鸟类在电力设施上筑巢易导致触电风险,既威胁自身安全,也影响电力供应安全。针对此问题,该公司创新性地启动“科技护鸟”项目,近3年累计安装智能护鸟装备3200套,与生态机构联合开展专业技术培训45场,构建起“人防+技防+联防”的全方位防护网。
  “我们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资金用于线路防护。目前,公司主要防护设施包括护鸟针、护鸟挡板、护鸟罩及声光电护鸟装置等。”该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安全总监李波表示,今后将加强与爱鸟专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为员工提供专业培训,致力于实现专业护线与科学护鸟的统一目标。
  

专业援救,为受伤鸟类撑起保护伞


  走进市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救助人员正细心地对一只受伤的松雀鹰进行康复评估。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松雀鹰,自去年冬季来到救助中心,经过3个月的科学治疗,生命体征已渐趋平稳。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李超告诉记者:“这只鸟儿是在附近一个小区被发现的,当时它的喙与双爪不幸断裂,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于是,我们决定在中心对它进行长期养护,为它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场所。”
  据悉,该救助中心内设有专业的康复饲养区、临时隔离救治区、综合管理区以及动物诊疗室,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全面应对各种大小兽类和鸟类的收容救治需求。今年一季度,已成功救助野生动物100多只,其中40%为朱鹮等珍稀濒危鸟类,经过精心治疗,它们大多已重回大自然的怀抱。
  

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爱鸟护鸟意识


  4月17日,陕西理工大学举办第四十四届“爱鸟周”宣传活动,通过展示汉中地区鸟类生态图谱、展览鸟类标本,以及举办寓教于乐的科普游戏,有效提升了学生保护鸟类的意识。“通过观赏鸟类标本与模型、阅读宣传资料以及听取专业人士的讲解,我对各种鸟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远意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该校学生刘亚亚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将以实际行动践行爱鸟护鸟的承诺。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它们直接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水平。我们举办爱鸟周等一系列活动,希望通过科普讲解、标本展示、摄影展览等多元形式,向社会普及鸟类保护知识,唤醒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与敬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保护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筑牢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的社会基础,助力汉中绿色高质量发展。”李超说。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以鸟类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实施拯救保护、加强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监测与巡护、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有效改善鸟类资源保护状况,使得濒危鸟类数量稳定上升。据统计,全市鸟类种类达505种,占全省鸟类种类的96.37%,其中包括1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如朱鹮、中华秋沙鸭,以及8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如红腹角雉、松雀鹰等。曾经罕见的红嘴鸥、卷尾鹈鹕、彩鹮等珍稀鸟类频繁出现,处处呈现出种群兴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