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嫂

2025年04月29日 副刊 文章字数:1615 文章浏览数:

龚宝瑞


  二嫂从小在城市长大,家庭条件优渥。兄妹三人中,她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也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女孩,从小倍受父母和哥哥宠爱。尽管如此,从二嫂身上,丝毫看不出一丁点儿娇气和任性。
  她一米七的个子,皮肤白皙,眼睛明亮有神,经常留一头齐耳短发,衣着搭配时尚,性格开朗,说话快言快语,为人随和,身上总是洋溢着一种乐观自信和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从不嫌贫爱富,也不用势利的眼光看人。我家在农村,家里兄妹较多,二哥排行老三,是家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在他后面还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那时我们都在读书,家里一切生活来源仅靠父母耕田种地换来的那点微薄收入,经济条件很差,家庭负担很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二哥大学毕业,分配到二嫂所在城市工作,经人介绍他二人相识了。
  记得她和二哥认识不久,二哥利用假期带二嫂第一次来我家。全家人对二嫂各方面都很满意,但也担心不已,尤其是父亲母亲,总担心二嫂看到家里很差的条件后会改变想法,回去和二哥分手。这种担心很长一段时间萦绕在父母心头,使他们夜不能寐,有时甚至还责怪自己没本事,影响孩子的终身大事。约莫半年后,二嫂和二哥去民政局登记领取了红彤彤的结婚证。得知这一喜讯,父母喜极而泣,我和哥哥姐姐们也都非常高兴。二嫂和二哥旅行结婚后,二哥带着刚当新娘子的二嫂大老远回到老家,家里连一个像样的婚庆仪式都没钱操办,只是像过年一样多做了几个菜,请家里亲戚来吃了个饭。对此,二嫂从没介意,也没把此事放在心上。她这种通情达理又体谅人的做法,深得亲戚朋友和全村人夸赞。
  对于二嫂这种做法,我不仅打心底里敬佩,也有些不解,一直想问个究竟,但一直没问。直到今年去她家参加侄儿婚礼,一天二哥二嫂陪我在公园散步聊天,我才笑着问二嫂说:“二嫂,当年我们家那么穷,住的是几间上百年的又低又矮的土坯瓦房,睡的是用木板支起的柴床,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兄妹多,负担重,条件那么差,你为什么还毅然决然选择二哥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二嫂听了微笑着说:“我一直认为,幸福的婚姻是选对人,不是一味追求物质。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况且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成败,关键在人品和家风。人品好,有能力,懂得珍惜,会不懈努力,奋斗不止,结果会越来越好;家风好,家庭团结和睦,家族就会越来越兴旺。认识你二哥后,我觉得他为人忠厚,人品好,有才华,工作努力,兢兢业业,他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是一个很好的爱好。我第一次到你们家,虽然给我的印象是家里条件很差,但有一个好家风,爸妈朴实善良,兄弟姐妹团结向上,家庭蕴含着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当时我就看好你二哥和咱家,觉得嫁给你二哥、嫁到这样的家庭心里踏实。几十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二嫂对待我们家每个人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从来不分彼此,总是尽心尽力给予帮助。
  记得我上高一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校服,每人交80多块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农村家庭一次要拿出这些钱很不容易。那时我正和读高三的三哥住校就读。因学校离家远,两人每周除了从家里背粮食到学校兑换饭票,父母还要提前给我们准备15块钱用来买菜票。为节约开支,我们每周返校时都要从家里带一饭盒炒好的酸菜或盐菜,即使再省吃俭用,两人一个星期下来15元钱也所剩无几。这样周周向父母要钱要粮,弄得父母常常一筹莫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校服钱,父母十分为难。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父亲给二哥写了一封信。我们很快收到二嫂写给我们的回信,信里二嫂说二哥到外地出差了,见是父亲的来信,怕有着急事,就先拆开看了,赶上自己刚发工资,知道家里其他方面也需用钱,就连同校服钱寄回300元,还说如果以后只要家里有困难,及时写信告知。
  后来从二哥那里得知,二嫂给家里寄那300元钱时,她所在的工厂效益已经很不好,家里也不宽裕,即使这样,她仍然给我们寄来了钱,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这件事过去了三十多年,只要一提起来我们全家人依然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