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作坊到4000平方米厂房
2025年05月07日 要闻
文章字数:1403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曹娜 周航 熊峰
“这款藤椅用的是秦岭野生青藤,经久耐用……”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直播间里,随着主播的讲解,后台订单不断刷新。自4月7日首场直播以来,平均日销售额稳定5000元左右。这个诞生于秦巴山区的企业,正用一根藤条编织乡村振兴新图景。
4月28日,记者对该公司进行了实地探访。占地4000平方米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在赶制发往成都的文创棕叶扇,墙上挂着“国家幸福工程示范基地”等牌子。这些场景折射出该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以传统工艺为根基,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在文化传承中践行社会责任。
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地处藤编之乡——南郑区黄官镇,是一家集文化传承、技艺研发、生产制造、电商销售和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制造业企业。主要以“汉中藤编”技艺为依托,生产销售藤编、棕编、扇编、草编、竹制品等传统手工艺品。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直接带动南郑区黄官镇、红庙镇等周边镇760余户农户、3000多人从事手工编织类产业生产发展,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从原材料的种植到手工生产加工,再到线上线下销售,实现了农户全覆盖、共参与的产业模式,目前已形成健全完善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
指尖上的变革远不止于经济账本。在原材料基地,2800亩青藤与350亩棕树构成绿色屏障,这种“种——采——销”循环模式,既解决了传统“靠山吃山”的资源困境,又为脱贫人口提供了可持续生计。而在专家工作站内,传统手工艺如今正在设计师手中焕发新生——藤编冰箱贴、棕叶扇挂件等文创新产品正准备上市,等待市场的检验。
走进产品展厅,仿佛置身传统工艺的进化博物馆。藤编篮子与草编包包相映成趣,“好运连连”的棕叶扇与阿迪达斯联名款并列陈列。这些突破源自企业规模化、创新化的发展模式及“双工作室”机制。
公司总经理陈凌凯向记者介绍,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组建的“大师工作室”负责守住技艺根脉,与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的“专家工作室”,青年设计师专注现代审美转化、非遗数字化。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使企业不仅拿下10余项国家专利,更让“五编”产品远销海外,年总产值突破6000万元。目前,公司棕叶扇制作体量、规模属行业领先,同时将刺绣、剪纸等非遗技艺与棕叶扇制作的创新融合,吸引了罗意威、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前来合作。
墙上的荣誉证书记录着企业的社会担当:从“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到“陕西省老字号”,从ISO双认证到“陕西名牌产品”。2015年,公司承办“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带动100名当地贫困母亲发展藤编产业脱贫致富;2016年成立南郑区黄官藤编精准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培训……而在传承基地的培训教室,学员们正在认真学习。这里没有门槛限制,只要报名就可免费学习“五编”的编织技法。
走进电商部,打印机中吐出的“快递单长龙”等待核对;抖音后台不断跳出的棕叶扇定制需求,客服要一一回复。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恰如厂房外墙上的标语:“非遗 守艺 手艺”。
记者手记:
以传统工艺为根基,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在文化传承中践行社会责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智慧的闪光,更是民营经济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桥梁作用。
从建立原料基地保障农户“旱涝保收”,到培训残疾群体掌握立身之技;从承办“幸福工程”帮扶贫困母亲,到将28%的利润反哺技艺传承,这些选择,彰显的是企业将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的发展理念。
“扎根乡土”的民营企业,正让非遗从文化符号转变为致富产业,让传统技艺真正成为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