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
——从全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汉中专场看我市高质量发展
记者 梁逸晨
5月15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汉中专场在西安举行。我市以“锚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为主题介绍了有关情况。
今年以来,汉中锚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目标,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去年稳中向好态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实现了“开门红”。
以高质量项目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项目是推动发展的硬支撑。
今年以来,我市抓早动快,统筹发力,出台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2025行动方案、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工作方案,进一步拓展深化工作内容,穿透式调度,精细化管理,全力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3%,社会资本投资、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9%、41.5%,社会资本投资、产业投资占比分别达73.8%、69.6%。
从项目谋划和招引上看,我市始终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作为扩投资、稳增长的总抓手,全年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40个,总投资223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1.2亿元,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的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年之最。同时,成立政策研究专班,建立“政策研究、申报指导、跟踪服务”全链条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动态谋划储备2025年政策性资金项目1026个、总投资1504亿元。坚持领导带头抓招商,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深化“一对一”客商对接机制,今年1至4月新签项目231个、总投资133亿元。
从项目推进机制上看,我市健全完善领导包抓、谋划储备、专班攻坚、定期调度、任务对账、动态调整、经费保障、督导通报等八项机制,坚持市县一体、常态化调度推进中核陕铀创新示范中心等20个总投资1286亿元的重大项目,全力开展项目建设大会战。今年1至4月,44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7.68亿元,投资完成率36.45%;275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234个,开工率85%。
从项目服务保障上看,我市坚持“一项目一指引”,创新建立“项目吹哨、部门报到”服务保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定期调度,强化重点项目全过程督帮,穿透式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问题,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截至目前,省、市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分别达91%、92%。
以加快重点产业链群建设做强发展支撑
产业链群建设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市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以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为抓手,集中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绿色能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大健康、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依托航空产业优势,以陕飞公司为龙头、以航空经开区为承载,打造航空产业链群;依托“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做优数控机床、刀具量具等产业,打造高端工业母机产业链……我市坚持以链聚群,围绕“5+3”产业集群,每个集群确定1至2个子链作为突破口,采取“一链一策”“一链一团队”的办法,整合资源力量,重点打造航空装备、工业母机、中医药、文旅融合、低空经济等子链,以子链突破带动集群建设。一季度,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6.6%,航空装备、工业母机、输变电装备、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5条产业链的投资均保持3位数以上的增长比率。
围绕打造航空产业链,加快建设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构建航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发布“揭榜挂帅”技术清单23项,转化科技成果56项……我市突出科技引领,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构建“研发+中试+孵化+应用”创新链,推动链主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建立产业链项目市级领导包抓机制;全力推进国家中药材产业集群、低空经济综合应用示范基地等283个产业链项目;签约产业链项目218个、总投资128.9亿元……我市坚持以项目支撑产业链发展,每条产业链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大力招引产业链项目和链主企业、平台企业、配套企业,补齐产业链断点弱点和空白点。
同时,我市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坚持把园区作为产业链群建设的主战场和主力军,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和运营团队,完善综合能源中心等园区配套设施,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倾斜、产业向园区集聚。目前,全市有7个省级特色专业园区,建成6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一季度,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
以良好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六个成本”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以降低企业“六个成本”为着力点,实施了一系列切口小、见效快、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9项做法在省级典型案例评选中获奖,6项先进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
在降低时间成本方面,优化重点项目审批协同服务,建立市县(区)一体化运行机制,坚持“服务走在审批前”,对市级新开工192个重点项目开展“一项目一专班一指引”清单式服务,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简办快办。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引导实体经济利率持续下行,一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3%,同比下降0.62%,全市银行业累计让利1.31亿元。强化融资对接服务,民营经济贷款余额548.71亿元,较年初增加41.93亿元。
在降低用人成本方面,构建“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建成零工市场14个、服务驿站61个,开展技能人才培训1.8万人次;举办招聘活动202场次,招工引才9921人,重点企业用工保障率达到95%。
在降低经营成本方面,积极组织工商业用户参与市场化交易,提高用电成本控制精细化水平,一季度全市工商业电价同比下降0.024元/度,节约用电支出4068万元,预计全年节约用电支出1.65亿元左右。
在降低机会成本方面,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动态公布检查事项,联合检查实施率达到60%以上。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大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整治力度,问题线索核查纠治率达到100%。
在降低求助成本方面,强化政企沟通联系,完善问题解决机制,召开民营企业恳谈会、座谈会32场次,解决问题45个。持续推动12345热线高效运转,受理营商环境类咨询投诉233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