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猪槽船,游泸沽湖

2025年05月16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688 文章浏览数:

周志峰


  泸沽湖山抱着水,水缠着山,山水缠绵。天蓝蓝,水蓝蓝,波光粼粼,一碧万顷。整个湖面若马蹄状,南北长,东西窄,形似曲颈葫芦。
  我们投宿到泸沽湖畔的五支洛摩梭人村寨,天色已暮。
  早晨从西昌出发时,东山如染,邛海如镜。大巴翻磨盘山,跨雅砻江,攀小高山,出隧洞的一刹那,天高地阔,豁然开朗。但见四围高山环合,平地田畴如盆,桃花灼灼,苹果花如雪,村寨星罗,屋舍俨然,川西北盐润小镇平铺于眼前。
  大巴行驶了将近十个钟头,才姗姗到了泸沽湖镇。
  五支洛村寨位于泸沽湖西南,村前是泸沽湖草海,村后的五座小山如人伸出的五根指头,摩梭人的村寨就坐落于手掌正中。村寨不大,但完整地保留着真实传统的摩梭人原生村落。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这里至今沿袭着包括“走婚”“祖母屋”在内的生活习俗,是一个独具风情的摩梭人聚居村落。
  我们是从五支洛码头乘猪槽船,穿越草海,畅游泸沽湖山光水色的。
  泸沽湖猪槽船是摩梭人独特的交通工具。古时候的猪槽船由一根粗壮的圆木镂空,两头削尖,状如一只长长的猪槽,故名“猪槽船”。清道光《盐源县志》中就记载有“夷民挎巨木中空,桦短以济,曰:猪槽船。”
  五支洛码头整整齐齐停泊着几十艘这样的猪槽船。
  我们乘坐的猪槽船,由一位六十岁左右皮肤黧黑的摩梭汉子划桨。他不言不语,在岸上拽着缆绳,等我们安全坐定,他嗖地跳上船尾,吱扭吱扭地划起桨,打起头阵。猪槽船便箭一样射向大草海中的航道里。其它猪槽船也连续不断跟了上来。
  泸沽湖分为草海和亮海两部分。草海是泸沽湖一大特色景观。它主要分布在泸沽湖的北面和东北面,川滇都有。四川境内的草海面积较大,约十平方公里。由于长年泥沙淤积,这部分湖水变浅,形成了广袤的草海。
  航道里湖水澄澈,两边芦苇丛生,密不透风。朝阳从云缝挤出来,洒向枯黄的苇秆,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闪亮的黄金。放眼望去,枯黄的苇荡宛如一块巨大的黄毯铺在大地上,与蓝天白云相映衬,美不胜收。
  这里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每年秋冬时节,成千上万的丹顶鹤、绿头鸭、海鸥、白鹭等候鸟从寒冷的北方飞来越冬,为草海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草海还是一个天然的生物乐园,生长着三十余种水生植物,栖息着四十余种珍禽益鸟,还有鱼、虾、贝、螺、蛙等,是众多珍稀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浅水中的波叶海藻还是世界珍稀水生植物。作为高原生态湿地,草海享有“高原水生植物陈列馆”“地球之肾”等美誉。
  漂在水面的几只黑野鸭发现了我们。它们并不像汉江的野鸭见人就大惊小怪,发出惊慌失措的嘎嘎声迅速逃离,而是紧划几下,与我们的猪槽船保持一定的距离,优哉游哉,向前凫水,安静又从容,仿佛做了我们的贴心向导。水面就被它们犁出三五道划痕,待我们的猪槽船到了,又悄然散去。
  草海在洛洼半岛前消失。湖水渐行渐深。清清的湖底出现一团一团水生海藻,黑乎乎的,隐隐可见狭长的带着剑齿的叶子,每一团海藻中生出三两根长长的状如藕箭的细茎,顶着尖尖的芽头。猪槽船滑过,它们就在水中飘摇。
  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泸沽湖特有的波叶海菜花,也是名闻遐迩的世界奇观“水性杨花”。这种植物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必须生长在绝对没有污染的水域。每年五至十月,泸沽湖的水面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纯白的小花,三片两层雪白花瓣聚拢,簇拥着中间一抹灿黄的花蕊,纯净而淡雅。这些星星点点的小花像朵朵白云漂浮在水面,随波浮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草海渐行渐远。湖水愈来愈深,渐渐变得纯蓝,再也看不见湖底的细沙和海藻花,浩渺的湖面荡起粼粼的波纹。我们来到了亮海。
  几只红嘴鸥掠过湖面又落下,随着湖波荡漾,黑豆般的眼睛充满渴盼地望着我们。放眼环眺,四面青山巍峨逶迤,连绵不绝,环绕着泸沽湖,美丽的湖岸线曲折多变。山脚下坐落着一座座摩梭古村落,绿树掩映中的楼舍隐约可见。三五座绿岛宛若露出湛蓝湖面的青螺。
  船工的木桨发出吱扭吱扭的响动,一群红嘴鸥上下翻飞,叽叽咕咕从我们头顶掠过。后面的猪槽船上飘来嘹亮的歌声和惊呼声。扭转头看去,那条船上有人喂着海鸥,随着食物不停地抛撒,成百只红嘴鸥围着他们的船翻飞、盘旋,跟着船舷前进。
  船行一路,留下一串串笑声随着湖波跳跃、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