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8000多公里巡诊路,守护全村800余位乡亲——
王九朝:扎根深山的健康“守门人”
2025年05月20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637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张恤民 文/图
在洋县金水镇最东端的秦岭深处,有一个名叫牛角坝的小山村。这里山高路险,离城较远,村民们去最近的镇卫生院看病要翻山越岭几十里,去县城医院更是要奔波一百多里。然而,16年来,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看病发愁,因为村里有了一位扎根深山的健康“守门人”——乡村医生王九朝。 王九朝入户为年龄大的村民测量血压。
“我要让乡亲们不再为看病发愁”
2002年的夏天,初中毕业的王九朝站在牛角坝的山梁上,望着蜿蜒的山路出神。这条山路他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因病致残,父母背着他在这条山路上往返几十次求医。这样的经历,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懂得了医生救死扶伤的价值所在。
“我要学医!要让乡亲们不再为看病发愁。”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初中毕业后,王九朝先后在汉中科技卫生职业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学习临床专业,2007年取得大专文凭。2009放弃县城工作机会,通过汉中市乡村医生招录考试,回到牛角坝村当起了村医。
从此,无论是天晴下雨、酷暑寒冬还是白天黑夜,人们常常会看见在这个边陲医疗“哨所”,一位年轻人肩挎药箱,走组串户,为乡亲把脉问诊、送药治病的身影。
“医术不精,就无法真正帮到乡亲。”这是王九朝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乡亲们既能少花钱,又能治好病。他每天抽时间学习医学知识,自学《汤头歌》《神农本草》等中医典籍,遇到不解或疑惑之处,先做上记号,再向外村的老郎中、草药客等请教。
除了中医,王九朝也钻研西医技术。为了熟练掌握静脉注射,他反复在自己的胳膊上练习扎针,直到能精准找到血管,减少患者疼痛。2016年,王九朝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几年的悬壶之路,他在当地有了不小的名气,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攀爬危险的悬崖能采到很多好药材”
在村卫生室的药柜里,摆放着几十种中药材,其中有许多都是王九朝到山上挖采的。
大山里长大的王九朝,熟悉家乡盛产中草药的情况。“我们这里中药材资源丰富,有时候要攀爬到悬崖处,虽然危险,但是能采挖到很多好药材。”王九朝认为,利用家乡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就地取材,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既能让群众少花钱,又能保障好的疗效。
每次采药,王九朝都要穿雨鞋,打绑腿,还得带上锄头、砍刀和绳子,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危崖,采摘药材。有一次,他在采药时发现了一株罕见的七叶一枝花,这是治疗蛇毒的良药。为了采到这株药,他绑着绳索、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靠近,吊了半个小时才采到。
遇到周末,教书的父亲也会陪着他上山寻药。他亲尝百草,多次在自己身上做药物试验,逐渐熟悉并掌握了当地各种中草药的药理药性。
卫生室里,一双黄胶鞋和一双雨鞋并排放着,帆布鞋面上还沾着山间泥土。两双鞋子在角落里虽默默无声,却又是饱经风霜,如同时光的记录仪,见证着他攀悬崖、钻密林采药的无数艰辛日夜。
“王大夫的电话就是我们的120”
牛角坝村共有250多户800余人,分散居住在方圆百十里的地方。最远的地方离卫生室有20里路,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是王九朝的“战场”。
2014年7月的一个晚上,忙了一天的王九朝刚回家,忽然电话铃急促地响起来。原来,有个村民突发高烧,意识有些模糊。还没来得及吃饭的他习惯地背起药箱赶去,通过为患者切脉、用药,整夜观察护理,直到患者退烧。
“王大夫,我家老头又犯病了,现在疼得满地打滚!”凌晨两点多,电话铃声惊醒了熟睡中的王九朝。他急速穿衣起床,背着药箱冲进雨夜。到患者家后,及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十多分钟便控制住病情。
村民周汉发说:“王医生的电话就是我们的120,24小时都打得通。”2019年,五保户黄智斌意外受重伤,正在县城学习的王九朝紧急联系救护车送医。在洋县人民医院,他垫付诊疗费500元,走时又把身上仅有的100多元放下当其生活费;2023年冬天,六组村民王牛娃突发疾病,接到邻居电话后,王九朝急忙赶到,初步诊断脑出血。由于送医及时,王牛娃脱离了生命危险。
像这样感人的事例很多,王九朝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16年来,8000多公里巡诊路,守护着全村800余位乡亲健康。当被问及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王九朝望着远处的青山说:“因为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路,都记得我当初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