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市场 强品牌 畅通道

——我市多维发力打好外贸拓展硬仗

2025年05月20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2496 文章浏览数:


 

记者 司霜 陈炜 王迪 武涛


  今年以来,我市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牵引,围绕贸易通道升级、国际市场开拓、外贸方式转型三大任务,推动外贸实现稳中提质。从传统制造到现代农业,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品牌出海,一场以创新为驱动的外贸变革正在为汉中开放型经济注入新活力。

拓市场稳链条
  ——传统产业的双向突围

  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我市企业积极调整战略,通过“内外并重”实现市场突围。在南郑工业园区,陕西际华风尚服装智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件件棉服正经过严格质检后装箱,即将发往中亚市场。这家2024年落户汉中的企业,在短短一年间实现了从单纯承接国内订单到布局国际市场的跃升。“今年我们首次尝试开拓中亚市场,目前已有4万件棉服订单交付,后续还将追加2万件。”公司生产厂长敖勇介绍道。
  际华风尚的转型之路,是汉中传统产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缩影。该企业起初主要生产职业装、羽绒服、冲锋衣等军品以及承接国内棉服、羽绒服等品牌订单。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市商务部门积极引导其“两条 腿走路”——在巩固国内市场基础上,借着苏陕合作的契机,将目光投向中亚五国。“政府不仅协助对接外贸服务公司,还通过订单式培训解决了用工难题。”生产运营总监占华表示,随着15000平方米新厂区投用,企业用工规模已从300人增至500人,预计年底突破千人,年外贸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
  传统产业的升级密码,还藏在技术创新的基因里。在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价值4000多万元的出口原料药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这家出口占比超95%的药企,主要生产经营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西药制剂产品,面对国际贸易壁垒,企业投资1.3亿元建设创新药物制剂产业化项目研发新产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我们正在欧洲筹建海外仓,并与客户建立独家供应关系。”董事长张佳透露,通过布局“原料药+科技项目”产业链,企业不仅稳住了欧洲市场,还打开了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市场。
  去年以来,我市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大力推进贸易顺畅,持续培育外贸主体,全市建有外贸企业近百家,对外贸易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2.5亿元。

通全球提效率
  ——物流革命激活“汉中味道”

  在褒河物流园区内,一场“速度革命”正改写汉中农产品的出海故事。作为中欧班列“汉西欧”始发地和我市区域中心城市物流枢纽核心项目,园区以“两仓联动”模式(区内保税仓+口岸监管仓)为本地企业注入新动能。汉中翼酱心食品有限公司的香菇制品通过这一模式,通关时间从7天压缩至72小时,物流成本下降35%。“今年计划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市场,保证产值和销售提升10%。”总经理程汉友指着即将发往曼谷的集装箱说道。
  茶产业的全球化布局也同样亮眼。在西乡县峡口镇,陕西秦巴汉徽茶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外贸绿茶。这是企业投资1.2亿元建成的出口外贸茶加工产业园,预计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销售目标指向中亚市场。总经理任华江介绍:“夏秋茶鲜叶经过深加工,身价从每公斤3元跃升到1.5到3美元。今年2月至3月,公司已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300余吨茶叶。”该项目的投产不仅有效解决了周边县区夏秋茶资源浪费的问题,更通过在中亚设立分公司和海外仓,让汉中绿茶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市场,带动周边茶农年均增收2000元。
  今年1月份,佛坪县秦地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12吨鲟鱼完成了秦岭冷水鱼首次出口柬埔寨的创举。这家曾受困于单一越南市场的企业,在汉中海关专项帮扶下突破技术壁垒,建立起覆盖柬埔寨的国际通道。“从生产流程规范到通关应急处置,海关专家全程指导我们对接国际标准,公司出口的活鱼数量连年增长。”公司负责人谭娟感慨地说。
  这样的帮助并不是个例。数据显示,2024年汉中海关共监管出口冷水鱼140吨,货值38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0.1%和74.4%。这样的突破正是汉中海关创新服务的缩影。通过“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模式改革,结合“白加黑”“5+2”全天候预约查验机制,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为鲟鱼、城固蜜桔、洋县黑米等农产品开辟了走向世界的快车道。“我们将持续优化监管服务,让更多‘汉字号’农产品乘着政策东风走向世界。”汉中海关关长胡银满说。

创品牌强政策
  ——政企协同破局转型

  在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场关于“中国粘合剂”的逆袭正在上演。汉中第一粘合剂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打包发往意大利的可再分散乳胶粉,包装箱上“兵马俑”牌的标识清晰醒目。这家曾专为国际品牌代工多年的企业,在短短3年时间内完成了从“隐形冠军”到自主品牌出海的蜕变。
  “代工利润空间被逐年压缩,贴牌生产终究受制于人。”副总经理崔松坦言。通过政府牵线的产学研合作,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研发出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型建材产品,并注册国际商标。如今,该品牌产品已进入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市场,目前正加速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同一时间,在褒河物流园区的现代化厂房内,陕西伍福聚慧电动车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4500平方米的车间里,智能化流水线有序输送部件,工人们熟练地完成电动自行车的最后组装。成品区整齐排列的绿色车身上,“旅途愉快”的俄文字样格外醒目,这些“汉中造”的车辆即将通过中欧班列发往中亚、东南亚市场。
  转型故事背后是精准的政策支撑体系。今年3月出台的《汉中市打好外贸外资拓展硬仗工作方案》,将15项重点任务细化为37条具体举措,建立了分层分类穿透调度、问题办理闭环、监测分析研判、督导评价激励“四项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贯通落实;市商务局联合海关、税务等部门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企业应对贸易壁垒、优化退税流程,277万元奖励资金精准发放到相关企业;褒河物流园充分发挥国际班列、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的政策叠加优势,重点对接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助力本土企业实现跨境经营……在政企协同推动下,陕南最大的茶叶加工及出口基地建成,冷链物流企业突破活鱼出口技术壁垒,外贸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我们将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培育新主体,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发展跨境电商,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局副局长吴国强表示。从粘合剂的技术攻关到电动车生产线的机器轰鸣,从中欧班列的汽笛声响到海外仓的落地生根,汉中正以创新与开放的双轮驱动,书写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