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汉中如何再提速

2025年05月23日 要闻 文章字数:1650 文章浏览数:


记者 邱洋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
  今年一季度,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9.3%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三,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如何让消费引擎转得更快更稳”的深度探索。
  

稳预期:让百姓钱包“鼓”起来


  消费预期是市场活力的根基。我市通过“就业+保障”双轮驱动,为消费市场注入稳定剂。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40.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8.22万人,同比增长2.07%。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锚定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目标,多部门协调推进援企拓岗、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促进增收等工作,全市就业增收形势总体平稳。
  精心组织“春风行动”和“兴业在汉中、乐业在家乡”招聘活动177场次,挖掘本地就业岗位12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5万余人,帮助本地1520家用人单位招工引才7632人,重点企业用工保障率达95%。
  与此同时,人才输出拓宽就业新空间。自2月初“汉中—启东就业直通车”开通以来,我市已累计组织多趟“点对点”就业专车,安全有序输送务工人员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用工地区。今年前三个月,通过精准对接用工需求、优化运输服务保障,累计组织1.5万余名农民工返岗复工,有效解决了务工人员出行难、就业难问题。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将有效缓解居民消费顾虑,为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激活力:让消费场景“潮”起来


  夜幕下的天汉长街,啤酒月活动人声鼎沸;吾悦广场的街舞大赛引来阵阵喝彩;留坝足球赛的哨声与游客的欢呼交织……这些火热场景,正是汉中“文旅+赛事+商业”立体化运营的生动注脚。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市发放200万元消费券,百家企业同步推出促销活动,全市73家零售、餐饮样本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超7000万元,位居全省第2位;各类活动撬动夜间客流量增长245%,夜间消费占比达全天营业额42%。这印证了一个消费新逻辑:当传统购物升级为沉浸式体验,流量就会自然转化为“留量”。
  以旧换新政策则开辟了另一条赛道。
  4月,2025年汉中汽车文化暨消费品以旧换新博览会销售车辆550余台,成交额6600余万元。
  5月,我市首届蓝装家博会盛大启幕,仅仅3天时间销售额近3000万元。

  5月16日,我市首届蓝装家博会盛大启幕,吸引众多消费者咨询体验。 记者 何淼 摄

  “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将消费升级推向纵深。
  今年以来,我市在汽车、家电、数码、家装四大领域同步发力,加力扩围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在让群众享 受 到 更 多“真金白银”实惠的同时,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升级。
  

育新机:让消费生态“新”起来


  在汉中上空,无人机正绘制着消费新图景:2万亩农业飞防订单只是起点,未来汉江治理航拍、秦岭生态巡检将打开千亿级市场。这种“科技+生态”的创新融合,恰是汉中培育新质消费的缩影。
  银发经济领域更是动作频频——全省首个《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让“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从蓝图变为现实:社区食堂飘出饭菜香,老年大学传来朗朗书声,3000张家庭养老床位织就安心网络,不仅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幸福、便捷的晚年生活,更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创产业正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礼遇汉台”非遗文创店通过“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的创新合作模式,开发出20大类特色产品,引爆消费新时尚。
  “五一”期间,文创企业联合汉中市博物馆开展的DIY印章体验活动,以及电商直播、景区定制等新渠道,成功构建了“观赏+体验+学习+购买”的完整消费链条,既丰富了游客体验,又带动了文旅消费升级。
  从曹操“衮雪”文创的国潮风靡,到千里酥将百年烘焙技艺搬进面包博物馆,再到张骞IP数字藏品的火爆出圈,汉中正在完成一场文化价值的现代转译。这些根植汉文化的“消费新物种”,正以年轻态表达重构地域消费生态。
  未来已来,打造区域消费新高地。
  站在9.3%增速的新起点,汉中的消费图谱愈发清晰:夜间经济点燃城市烟火气,首店经济激发商业新动能,无人机、银发产业等赛道蓄势待发。
  可以预见,当就业“稳”的基础、场景“新”的活力、产业“智”的动能形成共振,这座“汉风古韵”与现代气息交融的城市,必将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消费版图上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