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沃土 谱写青春之歌

——五位第一书记的驻村笔记

2025年05月23日 深度 文章字数:5143 文章浏览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自2015年《关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实施意见》出台以来,10年来,第一书记从文件走向山乡沃野,他们怀揣使命奔赴基层,在阡陌纵横间搭建资源桥梁,在万家灯火里破解民生难题,用政策活水浇灌致富土壤,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近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多个驻村帮扶点,记录下第一书记们如何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为留守村民打开致富窗口,为广袤乡村注入发展动能。
  

产业振兴
好风景怎样才能当饭吃?
记者 何淼


  我们要继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让河口村的旅游品牌越来越响,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欢

  今年,是刘欢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扎根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的第四个年头。
  初到河口村,刘欢便被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褒斜古道与文川古道在此交会,两河相拥的秀美景色让他眼前一亮。但更让他揪心的是,守着这样的“金饭碗”,村民们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如何将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成了刘欢日夜思索的难题。

  刘欢(左一)到河口村村民家中,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宣讲政策。 (受访者供图)

  “小刘书记,咱这地方风景是好,可光好看不能当饭吃啊!”村民老张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刘欢。看着村民们期盼的眼神,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旅游增收的新路子。
  发展旅游业,规划先行。刘欢深知这一点,他带着村里的干部,跑遍了河口村的每一个角落,详细了解村里的资源分布和特色。最终,他们确定了以打造“中国栈道渔村”乡村旅游品牌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然而,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村里集体经济薄弱,钱从哪里来?面对这一难题,刘欢没有退缩。他四处奔走,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同时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资产。在刘欢的努力下,村里成功引入专业的运营公司,建设了临水星空玻璃房、景观荷塘、儿童戏水区、采摘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2023年村集体旅游营收就实现了20万元。
  “周末两个标准间?好的,我登记上了。”这几天,村民冯建云的手机铃声响个不停,每天都能接到不少预订房间的电话。2023年,在刘欢的鼓励和支持下,冯建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民宿开业后,每逢假期便订单爆满。
  初夏的河口村,一池碧水旁,星空玻璃房临水而建,游客们迎着湖面吹来的清风欣赏美景、拍照留念,沉浸在自然之美中。傍晚时分,庭院餐厅灯光微露,游客或独自凭栏,或三五相聚,悠然又惬意。
  最近,刘欢又有了新的期待:“非遗工坊已经基本完工了,鱼拓、脸谱等体验材料包明天就要陆续进场。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栈道渔村,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
  

人才振兴
如何让优质医疗翻越秦岭天堑?
记者 崔慧芬


  要持续深化“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机制,推动更多专家资源下沉,培育本土医疗中坚力量,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防线。 

——略阳县郭镇郭镇街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世坤

  远处山峦延绵起伏、晨雾缭绕,田野里泛黄的油菜荚上露珠还未干透,57岁的略阳县郭镇郭镇街村村民郭素平已经在地里忙活好一阵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因脑梗导致手脚不灵活,多亏了张书记带省里的大夫给我针灸理疗,现在感觉好多了。”郭素平抱起刚割的油菜笑着说。
  她口中的张书记,正是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派驻郭镇街村的第一书记张世坤。
  2023年11月,张世坤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就发现了当地的医疗资源相对紧缺。他深知,要让优质医疗资源翻越秦岭天堑,关键在破除人才壁垒。
  “基层最缺的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张世坤依托派出单位资源优势,通过柔性引才机制,为驻村所在镇引入一名高层次医疗专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为略阳县中医医院定向培养中医骨伤科骨干医师1名、老年病科医师1名、中医专科护士1名,填补了专科人才缺口。
  通过张世坤的牵线搭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浩育盈带着团队到略阳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适宜技术培训,为当地培养了83名护理技术骨干。脑病科专家贾妮和儿科专家张玲开展“以病例为载体”的临床教学查房,将三甲医院的诊疗思维和实操能力植入基层,针灸推拿专家袁海光手把手传授的“绝活”,让“传帮带”有了温度,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家门口就能看省城专家!”去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来到郭镇卫生院的义诊,让郭镇的村民真切感受到“人才下沉”的温度。省县专家联袂搭起没有围墙的医院,针灸推拿科、老年病科、心血管科等10余个科室专家现场为村民提供诊疗服务300余人次,捐赠药品4.9万元,健康宣教惠及千人。
  在张世坤的多方奔走下,4月25日,陕西省名中医王捷虹名医学术传承工作站落户略阳县中医医院,4名青年中医郑重地向王捷虹行了拜师礼。工作站将以学术传承为纽带,在专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诊疗等领域为略阳县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提供智力支撑。
  从名医工作站落地到“师带徒”薪火相传,从“云端”会诊到田间问诊,张世坤用人才振兴的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天地。
  

文化振兴
文化活水何以沁润心田?
记者 李杨


  我们要让文化如同春雨润物般渗透进村民的日常生活,使其成为滋养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还要继续在环境整治、硬件改善、软件提升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塑形”与“铸魂”并重的文化振兴之路。 

——汉台区龙江街道西郑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粒仔

  清晨的汉台区龙江镇西郑营村,铿锵的锣鼓声打破了乡间的宁静。文艺队长孟小红正和队员们练习龙江龙舞的高难度动作,矫健的身姿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能在全镇21个村的龙舞队里脱颖而出,多亏了何书记给咱们搭台子、铺路子。”孟小红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她口中的何书记,正是驻村第一书记何粒仔。
  驻村伊始,这位年轻的干部便发现:600年历史的龙江龙舞虽底蕴深厚,但是还需加大力度给予支持,不是搞几场活动那么简单。
  为此,何粒仔敏锐地抓住龙舞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突破口,积极协调排练场地,还设立了专项经费,既解决队员排练时的餐饮问题,又创新推出“基础补贴+竞赛奖励”机制——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时代光彩,更成为了当地百姓凝聚乡情、提振精神的文化纽带。
  他深知,文化振兴不能止于锣鼓喧天的热闹,更要像春雨润物般滋养百姓生活。
  在何粒仔的积极促成下,该村建成了汉台区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系统整合了村史馆、农家书屋、道德讲堂、阅读室等各类文化资源,已成为了村民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
  不仅如此,在他推动下建成的“乡风文明画廊”和休闲广场,既为村民文化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又让白墙黛瓦的村容村貌更添韵味。
  “现在好了,我们村比城里社区还热闹!”正在文化长廊下棋的村民郑小锋笑着说道。
  文化滋养带来的改变也随处可见。
  在乡村文明一条街上,“十星级文明户”牌匾闪耀夺目。垃圾分类督导员徐现感慨道:“现在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已成常态。”在今年开展的14次环境整治、文明劝导、垃圾分类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共计吸引1900余人次参与,累计服务时长800余小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振兴
青山生金效应如何持续?
记者 崔慧芬


  我们将持续优化生态产业结构,让农民口袋更鼓、乡村颜值更高,走稳走实生态富民路! 

——城固县文川镇联合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琦

  橙黄的杏、粉嫩的桃、青翠的李……初夏时节,城固县文川镇联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百果园内硕果满枝、果香四溢。三五成群的游人穿梭其中,尽情体验采摘乐趣,感受乡村魅力。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琦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成就感满满。

  刘琦在蔬菜大棚为西瓜苗顺蔓整枝。 (受访者供图)

  四年前,刘琦从城固县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来到这里时,目之所及是泥泞的道路、凌乱的柴垛和冷清的院落,村集体经济不足10万元。
  联合村属丘陵地区,耕地面积4537亩,其中水田2440亩、旱地2097亩。立足资源禀赋,刘琦和驻村工作队确立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带领全村发展绿色粮油、有机果蔬、农旅观光等生态产业。
  “要让技术扎根土地,更要让土地长出希望。”刘琦的誓言化作行动:他成立党员技术帮扶队,发挥专业特长,将县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的技术资源注入土地,引入智能温控、雾培蔬菜、循环种养等18项技术,培育抗病高产的西红柿、甜玉米、西甜瓜等种苗20余万株,发展绿色稻米2000余亩、优质柑橘1500余亩、油橄榄500余亩、桃李等杂果200余亩、南瓜豇豆等蔬菜瓜果1000余亩,生猪养殖6000余头、水产养殖500余亩,初步形成猪——渔——沼循环养殖模式。
  在刘琦的推动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现已形成水田粮油区、大棚蔬菜区、坡地林果区、农耕体验区四大特色种植区,注册了“水晶乡韵”“金秋乡韵”两个农产品商标,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不足10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51.59万元,40余万元分红装入村民口袋。
  村民严新汉掰着指头算账:“柑橘7万元、水稻2万元、产业园工资1万元,去年挣了10多万元哩!”
  生态账本同样精彩:卫生厕所全覆盖取代了露天旱厕,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守护绿水青山,“一米菜园”“一米花园”“一米果园”让房前屋后零散土地与绿色创意叠加,形成院内有姹紫嫣红,院外有微型菜园的乡村美景。
  

组织振兴
靠啥赢得群众的认可与信赖?
记者 李佩蓉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开展“党群议事会”共商发展良策,以“送学上门”“院坝微课堂”等鲜活形式,唤醒党员初心使命,点燃干事创业激情。 

——洋县龙亭镇柳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晨宇

  “咱村种植的桃子马上就要上市了,今年在销售方式上大家有什么好点子,都可以说一说。”日傍西山,洋县龙亭镇柳山村的村委会门口,20多名村民围坐一起,驻村第一书记王晨宇挑起话头。
  “王书记给咱们村谋划的桃李产业园这两年收成不错,咱们村的水果名气越来越大,书记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村民翟长灵说,其他村民们纷纷附和……

  王晨宇(左一)与村干部在桃李产业园察看桃子长势。 (受访者供图)

  两年前,王晨宇被派驻洋县龙亭镇柳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村民对他并不熟悉,怕他待不长,“镀了金”就走。
  上任第一周,王晨宇就挨家挨户实地走访,“一是介绍自己,跟乡亲们混个脸熟,再就是听取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期待。”
  村里老人不知道残疾证如何办理,急得一筹莫展;村里的通组路破损,下雨天出行不便;村民们没有活动场地,村里缺个休闲广场……村民聊天时的抱怨,王晨宇一一记下,逐一落实。慢慢地,来找他反映问题的村民越来越多。
  他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让村民遇到事能找得到人、能找得到组织。
  于是,他和村两委共同商议,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配备16名网格员,网格员联系到户,帮扶到人。还以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建立起党支部引领、网格员联系、志愿者联动的基层治理框架,带动村组干部、群众共同协商解决乡村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还设立了积分爱心超市,鼓励村民主动从事志愿活动,激发大家参与村级治理的主动性。”王晨宇说。
  在解决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村民们对组织越来越信任,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村上的水果产业园发展起来了,观光采摘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柳山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党支部被省委授予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评 论  
  

奋进在乡村振兴路上


  驻村的日子,是从清晨开始的。天刚蒙蒙亮,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们已经出门,沿着通组道路挨家挨户走访。随身背着的包里装着两样东西:记满村民诉求的笔记本,贴着村情地图的文件夹。张家养的土鸡要打疫苗,李家的危房改造补贴还没到账,王婶想学直播卖山货……这些琐碎却具体的事,构成了驻村干部的日常。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仍然繁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们扎根农村,在全面巩固基层基础、凝聚发展合力、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强村富民,关键在干。第一书记承担着衔接党组织与基层群众的桥梁作用。他们走家串户问冷暖,写成厚厚的需求清单,记下满满的民情日志,在田野间开起了“现场会”“院坝会”,急难愁盼当场受理,最终把“需求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让“民情日志”写就了“振兴篇章”。当每件“小事”都落地有声,每处“细节”都充满温度,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便在这点滴积累中愈发清晰可触。
  扎根一线,增长本领。乡村是锻炼干部的大舞台,肥沃的土壤为干部成长成才提供了不竭养分。不少第一书记坦言,驻村后才真正开始了解“三农”工作。从进村“听不懂方言”,入户时和群众“有距离感”,到同坐一条板凳、吃一口锅里的饭,再到被乡亲们真正地信任,广大第一书记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掌握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丰富经验,驻村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笃行不怠,持之以恒。当下,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各项工作挑战还很多,做好驻村工作,需要每位驻村干部用心服务,用双手耕耘,关键时刻挺在前,重要工作抓在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田野间,把温暖送到心坎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李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