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发展:优势与应用策略

2025年05月23日 综合 文章字数:2512 文章浏览数: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张宇晴


  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契合度不高、教学评价不够全面精准等问题,影响了教学实效。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等能力,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模拟能力,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为解决传统教学难题,提升教学实效开辟新路径。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势


  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边界。人工智能可整合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包括时事新闻、历史资料、学术研究成果等,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教学素材。通过智能检索和筛选,教师能快速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资料,从而将抽象理论与生动案例相结合,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为例,利用人工智能可实时收集国内外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解读与评论,让学生在大数据的纵横对比中全面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成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问题的能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校思政课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创新。智能教学平台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学习。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使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如在讲授红色文化的内容和重要性时,可以通过“红色虚拟展馆”VR技术重现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深度体验,红色精神自然得以传承,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AI虚拟助教的出现,能够实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人工智能支持学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提问,教师也能及时给予反馈指导,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显著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抬头率”和参与度。
  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结合线上智能平台与线下课堂,人工智能通过采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学习进度、答题情况、参与讨论的活跃度等,构建动态化“数字画像”,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薄弱点与价值倾向,教师依据这些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学习资源推荐和学习路径规划,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延伸”的闭环。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情,教师课前在线上推送个性化预习资源并提出需要课前思考的问题;课中利用智能问答系统增强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程度,有效掌控学习节奏;课后通过AI生成的学习报告制定优化教学策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评价,提供全面精准反馈。传统思政课教学评价多以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学评价系统,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多维度数据采集和分析,可量化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思想动态变化等数据,形成多维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全面、精准的反馈。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升其人工智能素养是实现人工智能有效赋能的关键。高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课程和讲座,内容涵盖大数据分析、智能教学工具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原理等,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技能,了解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方法。鼓励教师参与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推动教师从“技术使用者”向“教育创新者”转型,提高教师的AI应用能力。
  建设智能化教学平台。高校需加大投入,建设功能完善的智能化思政课教学平台。平台应具备资源管理功能,整合各类思政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分类存储、便捷检索和共享;具备教学互动功能,支持在线直播、讨论区、答疑辅导等模块,方便师生交流互动;具备学习分析功能,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报告。同时,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不被泄露。
  开发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开发针对性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开发智能备课工具,帮助教师快速生成教学方案、课件,提供教学案例和参考资料;开发智能辅导工具,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针对学生问题提供个性化解答和学习建议;开发智能测评工具,自动生成试卷、批改作业,并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加强思政教育数据资源库建设。收集整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教材文本、教学案例、学生学习数据、社会舆情数据等,建立思政教育数据资源库。运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图谱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关联整合,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教学决策、教学内容更新、学生思想动态监测等提供数据支持。不断更新和扩充数据资源库,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通过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和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应用适应性、教师角色转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挑战。高校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完善数据管理与安全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开创高校思政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技术为支撑,构建兼具思想深度与技术温度的思政教育新生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将会更加深入,必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