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兴州古蜀道(二)

2025年05月23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061 文章浏览数:

周吉灵


(二)诸葛亮与祁山道

  祁山道,因诸葛亮北伐而闻名。《开山图》载:“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今此山于众阜之中,亦非为杰矣!”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祁山自昔为陇右襟要矣。”道明了祁山的交通扼要地位。
  东汉建宁三年(171),李翕任武都太守,时武都郡属凉州管辖。凉州、益州之间道路中断,特别是从武都郡到下辨(今甘肃成县)达西汉水的鱼窍峡逼仄艰难,略阳县罝口析里砭道路一遇秋季霖雨就被嘉陵江淹没,道路中断。武都太守李翕随即展开了故道的疏通修建,171年修通了西狭栈道,方便郡治附近的人直通西汉水,到汉地进行物资交流。172年又打通了凉州与益州之间交通瓶颈,架设了郙阁栈桥,畅通了故道,武都郡氐族与汉中汉族交流更加畅通,人们欢欣鼓舞,刻下了珍贵的记事摩崖石刻《西狭颂》和《郙阁颂》,这两方碑刻至今清晰记录了故道当时走向和路线。
  李翕先后修建西狭栈道和疏通郙阁栈桥后的56年后,迎来诸葛亮北伐大军。
  考察组在4天里,穿越于陕甘五县之间,实地踏勘了故道、沮水道、陈仓道和祁山道交织地带及连接点,并对古沮县、古武兴城、郙阁桥、罝口古关、兰皋戍等历史遗存进行了实地系统考证。全线走通故道核心段祁山道,基本厘清了故道与祁山道、沮水道、陈仓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交织离合。
  祁山道,是三国时连接汉中与秦陇祁山的道路。起于今陕西勉县,经略阳县,甘肃成县、西和县、礼县,止于今甘肃天水,全长300多公里,其中汉中至略阳县、甘肃康县,成县到西和县洛峪(汉武都郡、武都道)路线与故道基本重合。
  《三国志》载:蜀汉建兴七年(228)春,诸葛亮踌躇满志,率领蜀国大军浩浩荡荡一出祁山直取武都郡,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魏降蜀,“关中响震”。但最终因马谡失街亭而败归,拔西县千户回勉县,在沮水口铜钱坝,筑诸葛城安置。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护军陈式再次沿祁山道进攻武都、阴平二郡,遂平二郡。留陈式在今略阳县城筑武兴城,令蒋舒为督,为略阳建置之始。
  随后,诸葛亮还先后两次沿这条道路北伐。
  之后,南北朝建武元年(317),盘踞这一带的仇池国分裂,仇池国主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屯下辨(今成县广化)。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仇池国镇北将军苻义德、建节将军苻弘祖曾率士卒万余人列队据守兰皋(今祁山道、故道大兰驿),被宋龙骧将军裴方明击破,斩弘祖,杀千人,夺取兰皋。之后,武兴国王杨文度弟杨文弘曾击败北魏军队,戍守兰皋为北部门户。唐朝昭宗景福元年(892),将武都州治迁阶州。
  据此史实,可知祁山道在略阳县及其西部一直保持畅通无阻,到了唐代中期才被其他道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