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到“活”的文化新体验,探究——

汉中小众博物馆的“破圈”之道

2025年05月27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978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李弋戈 何娜


  4月10日,南郑区城东小学研学团在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体验古法蔡侯纸制作工艺。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各大热门博物馆纷纷推出延时开放、夜游等服务,仍然难解人们一票难求的热情。在此背景下,小众博物馆在社交网络平台“自来水”粉丝的助推下异军突起,以独特展览、强互动体验和舒适环境,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反向旅游目的地。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秘诀就藏在“反差萌”里。从吸引眼球的“火”到特色文化表达的“活”,小众博物馆为何吸引大众?如何能持续走红?其背后的“破圈”逻辑值得探究。

  了解一张纸的前世今生:小众博物馆的“破圈”之道

  “我们按照一千九百多年前蔡伦造纸的工艺,通过对构树皮进行浸泡、蒸、切料、捣浆制絮、抄捞等一系列工序,再现一张蔡侯纸。”5月14日,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内,来自西安的300人研学团在讲解员引导下,同学们左手掐着一个角,右手再轻缓地向下平拉,成功从晾晒墙上揭下了一张张完整的蔡侯纸。
  在歇山顶建筑的“纸文化陈列室”中,纸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等知识系统呈现,师生们纷纷赞叹“今天真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纸文化之旅。”
  蔡伦纸文化博物馆毗邻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蔡伦墓祠。清代古建筑群与古树相得益彰,园内景色宜人。墓冢高大雄踞,墓前历代官吏和名人所立石碑林立,祠区内有唐代德宗皇帝李适题匾,各代名家书画真迹石刻和名人题字留迹,还有砖雕及大批汉代出土文物。不输很多园林的颜值、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体验感,成为了这个小众博物馆的“破圈”之道。
  洋县蔡伦墓祠文管所相关负责人杨红强介绍,每年2月中下旬到“五一”假期是游览旺季,6月至8月底暑期研学游也会迎来一波小高峰,多为北京、江苏、安徽等省市来的研学团体游。此外,老年人团体游也是主要的游客群体,每天都会有超过150人的老年团来此游览。今年截至5月7日,这里共计接待游客3.1万多人,旅游整体收入超30万元。

  重温激情燃烧的年代:特色博物馆的沉浸式待客术

  步入略阳县徐家坪铁路博物馆,一件件展品正讲述着宝成铁路的岁月故事:泛黄的车票镌刻着时光印记,斑驳的信号灯见证着时代变迁,复原的站台重现着往昔的繁忙景象。
  “欢迎乘坐‘宝成号’列车!”随着讲解员的问候,游客们步入复刻的绿皮车厢。老式座椅、铁质行李架,瞬间将人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
  作为宝成铁路上的四等小站,徐家坪车站自1956年建成以来,始终坚守着交通使命。如今,每天仅有往返宝鸡与广元、汉中与西安的两趟公益慢火车在此停靠。这趟“惠民列车”延续着铁路为民服务的初心,成为沿线群众不可或缺的“民生线”。博物馆附近的明水坝村至今还保存着宝成铁路略阳段遗址,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2023年运营以来,该博物馆持续优化服务功能,整合铁路遗址及周边红色资源,创新推出“铁路+红色教育”研学项目。同时,通过VR技术全景再现宝成铁路建设场景,配套火车主题公园、火车餐吧等互动设施,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
  如今,游客们已经不满足于把“走进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是让“博物馆带回家”成为消费新时尚。文创产品百花齐放,以宝成铁路为创作元素的钩织玩偶、手提袋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生产这些文创产品的公司负责人李鹏伟说:“我们在挖掘本土文化和结合当地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为铁路博物馆先后共设计、制作了二十多种文创产品,市场认可度很高。”
  “我们致力于通过创新展示方式,让铁路文化‘活’起来。”馆长唐永明介绍,截至目前,博物馆已接待游客94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4000余万元,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揭秘“破圈”背后的法宝:特色定位与创新玩法是关键

  “这类博物馆的崛起既是对文化消费多元需求的回应,也是博物馆功能迭代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新时代多元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蔡云辉曾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长期关注我市乃至全国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在他看来,全国多个小众特色博物馆吸引游客的“法门”在于主题垂直化、体验深度化、叙事个性化,以及运营灵活化的自身特点,通过专业化内容构建起了差异化优势,形成“小而精”的知识传播场景。借助数字交互、AR导览等技术,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叙事,让观众在参与活动中吸收知识,这种“小众”专题“知识+娱乐”型快速消费模式,更好地满足了快节奏背景下的消费心理需求。
  对于未来发展,蔡云辉建议,建立区域性博物馆联盟,推动资源共享与主题联动,可联动市域内乃至省内博物馆,设计跨馆研学路线,联合开发IP授权产品,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针对银发族、亲子游等设计专属内容,可以开发“展览+工作坊+认证课程”套餐,将参观转化为持续性文化教育行为。
  此外,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运用科技手段做线上展览的同时,积极打造“博物馆朋友圈”会员体系和“数字博物馆”新亮点,结合我市主打的“汉风古韵”“汉人老家”主题文化品牌,增强公众参与感,构建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