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铭信仰 堰润文明

——《山河堰落成记》摩崖石刻

2025年05月27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119 文章浏览数:

  一方堰坝润沃野;一块石刻铭初心。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讲解的题目是《石铭信仰 堰润文明——〈山河堰落成记〉摩崖石刻》。
  我叫马超,是一名公安民警,在岗位上守护万家安宁,也是一名文化志愿者,在讲述中传承中华文脉。2020年,我有幸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第一次走近《山河堰落成记》摩崖石刻。那一刻,我明白了:它记录着治水的智慧,传承中华文脉,点亮信仰的光,这份信仰,不只铭刻在心,更镌刻在堰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坐标。
  说到堰大家会问,什么是堰,堰在《现代汉语词典》所释,堰是一种“较低的挡水构筑物,用于提高上游水位,便于灌溉和航运”。山河堰建于褒河之上,是刘邦被封汉王时,萧何为提供充足的粮草保障,在汉中褒河口利用地势高敞、水源充沛、拦水作堰、引水灌田而修建。因褒河古称“山河水”,故名“山河堰”,又称“萧何堰”。这项因地制宜的水利工程,体现的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与担当,化作字符,留在石上。
  《山河堰落成记》摩崖石刻引人瞩目,源自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它通高2米、宽约5米、重达15吨,镌刻于南宋绍熙五年,仅135字,便清晰记载了工程的组织者与用工人数,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最短竣工报告”。这块石刻,不仅见证了一项水利工程的辉煌,也镌刻下中华书法的文脉与精神。
  上世纪中期,因修建石门水库,将石刻从岩体凿出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保存陈列,成为备受书坛推崇的艺术珍品。其字体为石门十三品中最大,“字大如碗”可谓是生动形象。石刻的书丹者晏袤虽以隶书作书,但运笔灵活多变。如“百”字中部的横笔呈两笔搭接状,掺入了篆书的笔法,“是”字的下半部分放纵流动,掺入了行草的笔法。既继承了汉魏书体的厚重,又具有宋人行草的流畅生动,因此正方石刻给人以气势雄浑、大气磅礴之感。宋代是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时代,宋代多元的文化思想直接影响着书法创作的意境,所以《山河堰落成记》不仅是书丹者晏袤个人意志与情趣的展现,也是中华文脉追求融合与个性书风的完美见证。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山河堰这项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因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滋润着汉中的沃野千里,成为汉中古代堰坝中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水利灌溉工程。它和杨填堰、五门堰并称“汉中三堰”,作为人水和谐相处的典范,被成功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中国新增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金名片。
  千年古堰润泽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文化。站在石刻前,仿佛听见褒河奔涌的水声,更仿佛看见古人伏身镌刻,这一笔一画,刻下的不只是历史,更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点燃了警察守护平安、志愿者传承文明的誓言,岗位不同、使命如一、信仰长存,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责任与担当。
  讲信仰、展风采、传精神——这,就是我们最有力的回答!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