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韵流芳 “文”脉赋能
——构建汉中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
2025年05月28日 综合
文章字数:3144
文章浏览数:
汉中,自古被称为“汉中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其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自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后相继获得了“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等殊荣。随着文旅融合的趋势不断凸显,汉中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与汉文化有着深厚且独特的历史关联,汉中旅游深挖两汉三国文化基因,构筑全景沉浸式旅游体验场景,活化汉风古韵的当代文旅表达,着力擦亮“汉人老家”城市文化品牌,开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以“汉”为基,发挥汉中旅游资源优势
汉中旅游,立足于“汉”。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领地就在汉中。他以此为根基,招贤纳士、厉兵秣马,最终成就帝业,建立汉朝。两汉四百年的辉煌历史,其源头便始于汉中。此后,汉中一直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在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与传承核心,汉中市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从城市的建筑风格到人们的生活习俗,都深深打上汉文化的烙印。古老的街巷、传统的民居,无不彰显着汉文化的厚重与典雅。汉中人民传承着汉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了淳朴善良、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这种文化基因不仅是汉中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吸引游客探寻汉文化根源的魅力所在。
作为“汉人老家”,汉山、汉水、汉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汉中盆地地形造就了汉中的独特气候,被称为“西北小江南”,汉江穿城而过,丰沛的水源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客可在汉江上乘船夜游,体验汉江夜景之美,看一场江边音乐喷泉;也可沿河散步,体验两岸打造的滨江文化休闲路线,感受本地的人间烟火。而周围围绕的秦岭与巴山山脉则与水系一起打造了青山绿水的好风景,无论是文化厚重的天台山,最美林地龙头山,民族风情的汉江源,抑或是其他景观,都带给游客别样的旅游体验。汉文化则将这些景观串联起来,形成汉中的独特旅游形象。汉中博物馆的“石门十三品”,城固的张骞博物馆,洋县的蔡伦墓,勉县的武侯祠以及汉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汉中藤编”“羌绣”等使汉中的旅游业态丰富多彩。
2024年汉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汉中举办了“汉服嘉年华”等200余项文旅活动,汉中13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全省精品线路,全市接待游客增长10%,旅游收入增长27%。这些文旅活动正符合了当下旅游市场的需求,文旅消费数据显示,超过70%的Z世代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文化内涵和互动体验的旅游产品。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而是希望深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通过沉浸式旅游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这种市场需求为汉中发展沉浸式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文”为媒,打造沉浸式汉文化体验新场景
在深化“汉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汉中依托两汉三国历史遗迹群和传统技艺活化利用优势,创新开发出“汉服剧本游”“非遗工坊体验游”等特色文旅产品。通过构建“一江两岸”实景演艺带,将汉调桄桄戏曲展演与汉江灯光秀深度融合,打造出可沉浸、可互动的文化消费新空间。全市配套提升旅游驿站37处,建成汉文化主题民宿集群21个,培育出“汉家宴”“汉茶道”等特色餐饮品牌,形成集文化展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随着西成高铁“汉文化主题车厢”的开通和智慧旅游平台的上线,为汉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拓展了新途径。
汉中市文旅局在2025年汉中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做优“温情汉中”“厚道汉中”品牌,以更多暖心服务擦亮“汉风古韵”城市名片,并强调要始终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条主线”,健全产业链群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机制,全面激发传统文化创新力。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旅游规划方面还强调了旅游产品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林、冬玩雪”的主题旅游活动,实现全时段的产品运营模式。例如每年春天的“旱莲文化节”,夏季的亲水避暑活动、秋季的最美乡村公路、冬季的冰雪旅游季等,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体验。
为提升游客的沉浸体验效果,汉中市博物馆增设了全景数字博物馆展示系统,不断完善汉中智慧旅游平台,如“游汉中”小程序,掌上文旅APP等。此外,汉中市文旅局创新打造3D“文旅画卷”,“刘邦”“张良”“张骞”“蔡伦”以及汉调桄桄、朱鹮、熊猫等众多汉中文旅IP集中亮相汉中火车站开展迎宾活动,开启汉中与八方游客的“双向奔赴”。还策划了一系列“穿汉服、赏汉乐、行汉礼、品汉食”沉浸式体验项目,例如在兴汉胜景,可以了解汉文化,着汉服、行汉礼、体验大汉乐宴,观赏沉浸式演出;在蔡伦墓,可以观看构树变纸的过程,亲手体验制作蔡伦纸,与蔡伦来一场时空对话;在诸葛古镇,可亲历武侯的传奇人生;在羌族文化博览园,邂逅“云朵上的民族”——羌族,感受它的浪漫与魅力;在略阳罐罐茶研习所,亲手制作一碗地道的罐罐茶,品尝百年流传下来的美食魅力……
以旅彰文,共筑多维沉浸式文旅融合新图景
与传统文旅传播方式相比,沉浸式体验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升级。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主动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汉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沉浸式旅游具有“场景化、互动化、共鸣性”的显著特征,场景化是指通过物理空间和数字化手段打造真实场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特定的时空之中。例如,在汉文化沉浸式旅游场景中,还原汉代的市井生活,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人们身着汉服往来穿梭,使游客有穿越之感。互动化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游客更多地参与其中,参与旅游场景中的NPC或参与景区活动,产生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如参与景区内汉代的投壶游戏、学习汉字抄写、体验景区的剧本游戏等。共鸣性则是通过营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氛围,调动游客的情绪,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和地方认同。
沉浸式旅游能够有效激活汉文化的生命力。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触”。例如,利用VR技术,游客可以虚拟参观汉代的宫殿,近距离观察文物的细节,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在汉文化主题体验项目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汉代的礼仪、技艺,使汉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场景。
此外,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沉浸式旅游对地方旅游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根据文旅经济模型分析,沉浸式旅游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游客为了充分体验各种沉浸式项目,会选择在当地停留更长时间,从而增加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消费。同时,沉浸式旅游还能提升二次消费。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对汉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会更愿意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参加特色活动等,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这种文化活化与旅游经济的双向赋能,将为汉中的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虽然汉中发展沉浸式旅游方面已经小有所成,但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仍需突出“汉文化发源地”的独特性,避免与其他汉文化城市的同质化竞争。建议如下:(1)深挖独有文化IP:汉中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刘邦封汉王、两汉文化起源等独特历史。可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故事,打造具有唯一性的文化IP。例如,开发以刘邦在汉中的创业历程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汉文化的起源。(2)结合本地生态资源:汉中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如秦岭山脉、汉江等。可将汉文化与生态资源相结合,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比如,在汉江畔建设汉文化主题公园,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汉文化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创新体验形式:除了常见的场景复原、互动体验项目外,可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创造独特的旅游体验。例如,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古汉台等遗址上再现汉代的历史场景,让游客有更直观的感受。(4)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加强对本地文化人才的培养,让他们参与到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开发中,能够更好地将汉文化的精髓融入旅游产品中。
以“汉”为基,发挥汉中旅游资源优势
汉中旅游,立足于“汉”。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领地就在汉中。他以此为根基,招贤纳士、厉兵秣马,最终成就帝业,建立汉朝。两汉四百年的辉煌历史,其源头便始于汉中。此后,汉中一直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在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与传承核心,汉中市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从城市的建筑风格到人们的生活习俗,都深深打上汉文化的烙印。古老的街巷、传统的民居,无不彰显着汉文化的厚重与典雅。汉中人民传承着汉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了淳朴善良、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这种文化基因不仅是汉中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吸引游客探寻汉文化根源的魅力所在。
作为“汉人老家”,汉山、汉水、汉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汉中盆地地形造就了汉中的独特气候,被称为“西北小江南”,汉江穿城而过,丰沛的水源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客可在汉江上乘船夜游,体验汉江夜景之美,看一场江边音乐喷泉;也可沿河散步,体验两岸打造的滨江文化休闲路线,感受本地的人间烟火。而周围围绕的秦岭与巴山山脉则与水系一起打造了青山绿水的好风景,无论是文化厚重的天台山,最美林地龙头山,民族风情的汉江源,抑或是其他景观,都带给游客别样的旅游体验。汉文化则将这些景观串联起来,形成汉中的独特旅游形象。汉中博物馆的“石门十三品”,城固的张骞博物馆,洋县的蔡伦墓,勉县的武侯祠以及汉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汉中藤编”“羌绣”等使汉中的旅游业态丰富多彩。
2024年汉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汉中举办了“汉服嘉年华”等200余项文旅活动,汉中13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全省精品线路,全市接待游客增长10%,旅游收入增长27%。这些文旅活动正符合了当下旅游市场的需求,文旅消费数据显示,超过70%的Z世代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文化内涵和互动体验的旅游产品。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而是希望深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通过沉浸式旅游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这种市场需求为汉中发展沉浸式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文”为媒,打造沉浸式汉文化体验新场景
在深化“汉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汉中依托两汉三国历史遗迹群和传统技艺活化利用优势,创新开发出“汉服剧本游”“非遗工坊体验游”等特色文旅产品。通过构建“一江两岸”实景演艺带,将汉调桄桄戏曲展演与汉江灯光秀深度融合,打造出可沉浸、可互动的文化消费新空间。全市配套提升旅游驿站37处,建成汉文化主题民宿集群21个,培育出“汉家宴”“汉茶道”等特色餐饮品牌,形成集文化展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随着西成高铁“汉文化主题车厢”的开通和智慧旅游平台的上线,为汉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拓展了新途径。
汉中市文旅局在2025年汉中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做优“温情汉中”“厚道汉中”品牌,以更多暖心服务擦亮“汉风古韵”城市名片,并强调要始终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条主线”,健全产业链群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机制,全面激发传统文化创新力。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旅游规划方面还强调了旅游产品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林、冬玩雪”的主题旅游活动,实现全时段的产品运营模式。例如每年春天的“旱莲文化节”,夏季的亲水避暑活动、秋季的最美乡村公路、冬季的冰雪旅游季等,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体验。
为提升游客的沉浸体验效果,汉中市博物馆增设了全景数字博物馆展示系统,不断完善汉中智慧旅游平台,如“游汉中”小程序,掌上文旅APP等。此外,汉中市文旅局创新打造3D“文旅画卷”,“刘邦”“张良”“张骞”“蔡伦”以及汉调桄桄、朱鹮、熊猫等众多汉中文旅IP集中亮相汉中火车站开展迎宾活动,开启汉中与八方游客的“双向奔赴”。还策划了一系列“穿汉服、赏汉乐、行汉礼、品汉食”沉浸式体验项目,例如在兴汉胜景,可以了解汉文化,着汉服、行汉礼、体验大汉乐宴,观赏沉浸式演出;在蔡伦墓,可以观看构树变纸的过程,亲手体验制作蔡伦纸,与蔡伦来一场时空对话;在诸葛古镇,可亲历武侯的传奇人生;在羌族文化博览园,邂逅“云朵上的民族”——羌族,感受它的浪漫与魅力;在略阳罐罐茶研习所,亲手制作一碗地道的罐罐茶,品尝百年流传下来的美食魅力……
以旅彰文,共筑多维沉浸式文旅融合新图景
与传统文旅传播方式相比,沉浸式体验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升级。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主动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汉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沉浸式旅游具有“场景化、互动化、共鸣性”的显著特征,场景化是指通过物理空间和数字化手段打造真实场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特定的时空之中。例如,在汉文化沉浸式旅游场景中,还原汉代的市井生活,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人们身着汉服往来穿梭,使游客有穿越之感。互动化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游客更多地参与其中,参与旅游场景中的NPC或参与景区活动,产生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如参与景区内汉代的投壶游戏、学习汉字抄写、体验景区的剧本游戏等。共鸣性则是通过营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氛围,调动游客的情绪,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和地方认同。
沉浸式旅游能够有效激活汉文化的生命力。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触”。例如,利用VR技术,游客可以虚拟参观汉代的宫殿,近距离观察文物的细节,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在汉文化主题体验项目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汉代的礼仪、技艺,使汉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场景。
此外,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沉浸式旅游对地方旅游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根据文旅经济模型分析,沉浸式旅游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游客为了充分体验各种沉浸式项目,会选择在当地停留更长时间,从而增加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消费。同时,沉浸式旅游还能提升二次消费。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对汉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会更愿意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参加特色活动等,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这种文化活化与旅游经济的双向赋能,将为汉中的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虽然汉中发展沉浸式旅游方面已经小有所成,但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仍需突出“汉文化发源地”的独特性,避免与其他汉文化城市的同质化竞争。建议如下:(1)深挖独有文化IP:汉中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刘邦封汉王、两汉文化起源等独特历史。可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故事,打造具有唯一性的文化IP。例如,开发以刘邦在汉中的创业历程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汉文化的起源。(2)结合本地生态资源:汉中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如秦岭山脉、汉江等。可将汉文化与生态资源相结合,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比如,在汉江畔建设汉文化主题公园,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汉文化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创新体验形式:除了常见的场景复原、互动体验项目外,可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创造独特的旅游体验。例如,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古汉台等遗址上再现汉代的历史场景,让游客有更直观的感受。(4)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加强对本地文化人才的培养,让他们参与到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开发中,能够更好地将汉文化的精髓融入旅游产品中。
(许甜甜 浙江海洋大学 导师 胡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