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位“记者书记”

2025年05月29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120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李佩蓉


  “记者书记!快看!咱流溪沟又上《汉中日报》啦!”五月的清晨,阳光铺满巨亭镇流溪沟村的山野,村民李自学挥着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脚下生风地奔向驻村第一书记罗文波的办公室,声音里是压不住的兴奋与自豪。
  被乡亲们亲昵唤作“记者书记”的罗文波,2022年9月从汉中日报社来到流溪沟村,完成了从“执笔记录者”到“躬身建设者”的角色转换。
  他身上肩负着双重使命: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得带领乡亲们振兴乡村;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本能地想用笔和镜头,记录这片土地的点滴变迁,把流溪沟的故事讲给山外听。
  好故事从哪里来?从村子发展的一线来,从村民勤劳致富的日常中来。
  “村子要发展,支部是关键。”罗文波深知,建强村级党组织这个“主心骨”是头等大事。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但党课绝不照本宣科。村里休闲的文化广场、村民敞亮的院坝里,都成了他的“流动课堂”。没有高深的理论,他用乡亲们听得懂的大白话,讲身边事、说实在理。
  每周的例会、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在罗文波的组织下,成了大家的“充电站”。大伙儿一起学习最新的乡村振兴政策,结合实际热烈讨论。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能灵活运用政策破解难题,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更强了,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党建强了,产业怎么兴?罗文波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心里揣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家园美起来。
  他带着村两委班子反复调研,看准了村里发展庭院经济的好底子,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完善的“2528+X”的产业方案在他和大家的琢磨下成形。从最初的8户示范户,到如今139户村民踊跃参与,小小的庭院里,淫羊藿吐翠,果蔬架生香。这些方寸之地,既是增收的“钱袋子”,也绘就了美丽乡村的新风景。
  夏收时节,他又变身“推销员”。小货车载着新挖的土豆、晾晒好的木耳,一趟趟往外跑。得知同是本村帮扶单位的西安音乐学院有需求,他连夜整理资料,积极联系厂家设计制作包装箱,顺利让如1.2万斤土豆、600斤木耳的大订单,价值10多万元的土特产走出了大山。他手机里存满了帮扶单位负责人的电话,“多打一个电话,就多开一扇门。”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
  更令人期待的是,他接力驻村前辈们发展的200亩中药材基地项目,经过与3家帮扶单位反复沟通、现场勘探,淫羊藿的幼苗正迎着山风茁壮成长。这片蓬勃的绿色,承载着产业壮大的希望,也托起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梦想。
  在驻村的近3年时光里,田间地头成了他的采访现场,农家院落成了他的写作间。一篇篇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稿件,源源不断地从流溪沟飞出,跃上《汉中日报》等媒体的版面。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深藏山间的流溪沟,更悄然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无形的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上,书写着一名驻村干部的实干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