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首个秦巴山区茶食文化“基因库”
吴青霞:用茶果子连接城乡的非遗守艺人
通讯员 陈洪涛 文/图
吴青霞(中)向客户讲授茶果子制作技艺。
在秦巴山深处的留坝县火烧店镇,一位85后女性正用创新手法让传统茶食焕发新生。吴青霞,青霞茶食果子创始人,凭借专业烹饪技艺和星级酒店管理经验,将濒临失传的茶食制作技艺转化为带动妇女增收的文化特色产业。
毕业于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的吴青霞,曾辗转于五星级酒店后厨与世界500强连锁餐饮管理机构,在贯彻烹饪美学的同时,又深谙现代化餐饮运营之道。这段跨越传统与当代、贯通技艺与管理的复合型经历,为其日后的文化创业埋下伏笔。
2020年吴青霞返乡开启创业之路,以“让传统茶食讲当代故事”为使命,创立青霞文化创意公司。这位从秦巴山间走出的非遗美食焕新者,带领团队历时两年田野调查,走访汉中2区9县,采集民间“唐果子”至明清“茶食匣子”的技艺流变轨迹,建立首个秦巴山区茶食文化“基因库”。
“我们独创的‘四时八节’产品矩阵,每个产品都蕴含着秦岭的物候特征。”吴青霞介绍,通过现代烹饪技艺重构传统配方,春日是山樱浸染的“秦岭初雪”,盛夏融合留坝土蜂蜜的“荷塘清露”,秋收时节镶入五味子果浆的“茱萸盏”,寒冬包裹核桃酥心的“汉江冰玉”,这些独创产品让二十四节气在茶席间流转生辉。
与传统茶果子不同,吴青霞团队开创“五维品鉴体系”——形、色、香、味、境,突破传统茶果子“重形轻味”的桎梏。采用秦岭特有植物替代化工色素,以汉中油菜花、留坝雪景为灵感,通过糯米芸豆皮层叠工艺呈现“花朵浮面”“积雪压松”的立体效果,目前正在申报“中国非遗美食创新设计展”。
在传承模式上,吴青霞构建“传承人+创业者”的生态闭环,创立“三师体系”培养模式(文化导师+技艺导师+运营导师),已在陕西全域孵化轻资产创业项目30余个。同时,与西安古琴协会、莲一画室等团体开发体验课程,为有需要的团队开发设计“茶食”礼盒。
作为新中式茶美学倡导者,吴青霞开创“茶席花与果”的茶道美学待客方式,并计划筹建概念空间。其正在编著《闲食纪—茶果子的用之美》并筹划录制线上课程分享。
这位85后非遗守艺人,正以食物为媒介重塑城乡对话。通过“城市体验店+乡村工坊”的镜像结构,让都市白领在茶空间品味“终南雅韵”的同时,也让留守妇女在留坝非遗工坊获得日均200元的收入。其团队研发的“茶食疗愈课程”走进汉中及留坝20余所民宿及研学团队,用可食用的秦岭花草图鉴,在实践者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从五星级酒店到秦岭深山,从分子料理实验室到乡村振兴讲堂,吴青霞始终践行着“守艺守心”的创业哲学。谈及未来,这位茶席间的造梦者目光灼灼:“我们要让茶果子成为流动的文化芯片,既能在都市的茶会绽放,也能在留坝老乡的待客桌上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