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汉南书院(中)
2025年05月30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496
文章浏览数:

黄建中
四
咸丰、同治年间,腐朽的满清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江河日下。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围陷汉中,汉中老百姓深受官府之剥削,兵勇之搜刮,屋宇成灰,尸骸露积,城中断粮,人相食。兵燹之下,汉南书院自然不能幸免。先是南郑知县周蕃寿将书院生息银五千两,钱两千串提充防剿之费,后汉中城失陷,书院被焚,所存房屋不到十间,书院学田簿籍档案,也均遭烧失。战乱平息之后,幸有汪晴川查得学田二百余亩,并由县府新拨百余亩,合并收租,设法重建讲堂上房斋房四十余间。同治十一年,时任汉中道台的谢质卿再拨给书院南郑绝产(即战乱绝户)四百亩作为学田收租,同时,汉南士子捐银一百八十两,并恳请陕西巡抚,请得补助银一千两,作本生息,以维院务,汉南书院又慢慢恢复生机,但情况大不如以前。光绪十二年(1886),一位褒城人的出现,才让汉南书院重新焕然出勃勃生机,这便是王屏山。王屏山,汉中褒城人。从同治元年起供职于户部长达十多年,主理财政,但操守极坚。光绪十二年因眼疾辞官返回故里,行囊中除了书籍,少有余财。他咸丰年间就读于汉南书院,这次回到母校,见校园水漫湫隘,基址多圮,许多房舍有倾塌之忧,便立志改建,但钱从哪来?先生在户部任职时,曾留意家乡之事,记得同治年战乱后,有官拨汉属绝产二千九百金,何观察捐廉银二千金,皆存藩库,而汉中郡县并不知有此笔款项。于是他亲往省府,将此款厘清取回,归于书院。同时,他又以自己的声望倡捐,十一位在汉或汉中籍的官绅为书院捐金三千七百两之巨。让我们记住这些汉中籍官绅的名字和捐银的数目:
江西巡抚李文敏,西乡县人,捐银二千两;
顺天府尹高万鹏,城固县人,捐银一百两;
山东按察使司黄大鹤,南郑县人,捐银三百两;
四川泸州直隶州田秀粟,城固县人,捐银三百两;
四川宁远府知府周锡龄,褒城县人,捐银三百两;
四川大邑县知县王喆,城固县人,捐银二百两;
四川仁寿县知县王烈,城固县人,捐银一百两;
四川简州知州康寿桐,城固县人,捐银一百两;
户部员外郎王屏山,褒城县人,捐银一百两。
这些捐款的汉中籍官员中,几乎是在汉南书院读书,并由书院提供旅费北上考取功名而后为官为吏的。
手中有了钱,事情就好办多了。王屏山利用院中隙地,又增购土地,渐次改造院舍。院西过狭,将大门、二门、濯汉堂移建稍东,增修正中上房,开凿莲花池,增修东院房舍,建仿梁堂。同时改建本院原有斋舍,起名为居仁、由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并更改奎星楼,以壮观瞻。整个工程自光绪十八年兴工,逐渐改修,至光绪二十五年完竣,至此,书院房舍可容纳二百四十名生童住宿学习,比原来翻了一番。
置办书院图书,也是王屏山一大功德。同治之乱中,汉南书院所存图书皆毁,西乡人李文敏任江西巡抚时,于光绪八年为书院购捐经、史、子、集五千九百九十六卷。王屏山除自购自捐多种图书外,还派人赴汉口、上海选购各种图书约九千卷、一万六千九百余册运回书院,让师生眼界顿开。同时,他还开放自己所藏书室,好学之士,如往借阅,无不允许,题其书室曰:共学斋。现在,这批图书分别藏于汉中档案馆和勉县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
更为可贵的是,王屏山主政汉南书院期间,力主教育改革。除教学生习应试文外,多令学作叙事文,以期致用。先生素不喜欢八股,曾言此种文体,不应久存,后八股果废。
光绪二十九年,科举正式废止,汉南书院改名为汉中府官立汉南中学堂,课程上增加了理化、博物等学科。宣统三年(1911),王屏山因眼睛完全失明而辞去监督职务,由洋县东韩村人氏刘定铎任院长,改称校长。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陕西省首先响应,清政府的汉中镇总兵江朝宗负隅顽抗,并将汉南中学堂在当铺存的生息银2万多两全部拿走,充当军费,学堂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