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端午民俗

2025年05月30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65 文章浏览数:

宗荷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古诗词中的端午


  苏轼在宋代熙宁元丰年间,任徐州知州。他关注民风,与民同乐,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苏轼依据民俗到徐州东郊石潭求雨,后霖雨果至。于是苏轼再次去石潭谢雨。他心情愉悦,便一口气写了五首《浣溪沙》。此时,时值春末夏初,农村“煮茧”“收麦”,正是端午前后。其中有两句诗:“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清同治年间徐州睢宁诗人陆荫培有首《端午》诗,记述当年徐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
  角黍满盘中,沿来自古风。
  佩囊粘艾绿,樽酒点榴红。
  茧虎夸形似,花狮斗彩同。
  一年几佳节,欢喜是儿童。
  

传统食品多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唐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有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说明端午节还有吃粉团的习俗,只是没有延续下来。
  

插艾叶


  驱邪避瘟是端午节习俗中的突出特色。端午时气温骤升,蛇虫繁殖,疾病瘟疫容易流行,古人称之“恶月”。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会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现在人们住楼房,依然如此,在防盗门上插两束艾。
  孩子更活泼,喜欢用艾条制成环状草帽,美丽芬芳,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特别有一种装饰叫“艾虎”,即用蚕茧与色丝做成虎形,也有用彩色布包做成小虎,有的用通草扎成,贴于儿童头上,或佩戴身上,到端午日午时脱掉。也有悬挂在门上,显示虎威。陆荫培诗中的“茧虎”即是此意。所以说“一年几佳节,欢喜是儿童”。
  在农村,端午节还会烧“艾汤”给孩子洗澡。《古邳镇志》有记载,用艾、菖蒲和杂树头烧水洗澡,并互相祝愿:年年端午烧艾水,无疮无病过一辈。
  

系五彩绳、佩香囊


  端午节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
  汉代记载习俗的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这种五色缕又叫长寿线、续命缕、长命缕、百命索,个别地方妇女也有系的。五色线不能随意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水里。所以,有许多孩子嫩嫩的手腕,都被染成五色的,煞是有趣。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将瘟疫冲走,以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