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兴州古蜀道(三)
周吉灵
(三)青泥道与青泥河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在《蜀道难》中对青泥河、青泥岭真实写照。
那么,青泥河、青泥岭在哪里?
清雍正《略阳县志》载:“青泥河,西一百五十里,源发成县,至石门,入嘉陵”。又载:“西北从罝口二十里至报恩寺,三十里至禅觉寺,三十里至青泥河,通白水江,险路;五十里至阁楼坝,俱险窄,交成县界……青泥岭,北一百五十里,古栈道也,悬崖绝壁;行人所难,后道通于白水江”。
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记载:“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元丰九域志》载:“兴州有青泥岭,乃入蜀之路”。
由此可见青泥河、青泥岭从唐代至清代一直是入蜀大道。
第三天,考察组按图索骥,驱车来到略阳县白水江镇青泥河口,路旁山崖上刻着巨大的“青泥蜀道”“唐诗之路”摩崖,沿着平缓弯曲的青泥河行进,路旁岩石上还刻着李白、杜甫、韦应物等人经过这里写下的诗词。
到达青泥河小学,两株树龄1300多年的巨大银杏树矗立在校门口,碑石上赫然刻着“李白手植银杏树”。据当地口耳相传,这是李白706年随父入蜀定居而点种的路标。在青泥河还广泛流传着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寓居青泥河上游飞龙峡口草堂,曾经来此传授酿醋技术,并写下形象逼真的《泥功山》等诗歌。如今这里办起非遗作坊,把蜀道文物故事转化成生产力,造福着一方民众。
从892年将故道上武都州治迁至兰皋戍和李白、杜甫等人行走青泥岭、青泥河作诗的时间内容看,青泥道在唐朝中期已经从成县走西汉水改至沿青泥河,翻越青泥岭到嘉陵江边,或者从成县到徽县栗川越木皮岭,再过云台山,到达青泥河,上欢喜岭到达禅觉寺,顺流嘉陵江经略阳县城入蜀。
从青泥河进入石梯子沟,碰上修公路,又遇淅沥小雨,脚下泥泞裹足,行走艰难。进沟约4公里,原有一段石梯台阶路,已被修路渣石掩埋,对面绝壁上有一方清嘉庆十年八月由任大七作序的《重修道路碑记》摩崖,字迹清晰。
“兹略邑西百余里梯子岩,虽山径,路通名区,往来不绝。但以水石塞道,而不便车马之行,过者触目心伤。是以众议会首,化动一方,而出资相助者指不胜数。不日功成告竣。众览昔者为险阻之区,今为坦夷之路,不论人马均可行走,一时之盛事……”
在乱石嶙峋中仔细寻找,我们在《重修道路碑记》上方山谷青苔中发现了一处两米长石砭道,同路的陕西考古研究院李伟涛,用无人机又在右手峡谷中水渠边新捕捉到了10余个石栈孔。
走出峡谷,豁然开朗。据当地居民介绍,上边山梁祖祖辈辈就叫青泥岭,也叫欢喜岭,岭上有一庙宇,旁边还斜躺着一通修庙碑记。从这里下山,东通马蹄湾镇禅觉寺村嘉陵江边,沿江到达略阳县城;西通西淮坝镇西汉水边东淮村。
由于大雨来临,烟雾笼罩,已到中午两点,饥肠辘辘,只好遗憾返回。途中在云台山下林家山侉子崖遇有两通巨大的清代修路摩崖石刻,这也印证了古道的变迁。
为何青泥岭又称欢喜岭,据当地群众口耳相传,自禅觉寺上欢喜岭15里,从欢喜岭下青泥河15里,无论从青泥河到欢喜岭还是从禅觉寺到欢喜岭,都是沿沟直下,不费力,再加上来往人群一登上山岭,就云开雾散,开始轻松下山,高兴无比。
另外,当地还盛传至德元年(756)唐玄宗幸蜀,路过青泥河一路泥泞,登上青泥岭,云开天晴,一改马嵬驿赐死杨贵妃愁容,顺利入蜀,遂将青泥岭改名欢喜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