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致富的新“药方”
2025年05月31日 要闻
文章字数:1418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何娜 陈炜 通讯员 吴凯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产业发展是推动农民致富增收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厚植生态底色、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重点培育,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中药材产业切实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良方”。
从“土专家”到“领路人”:小药材串起共富链
5月的佛坪,漫山遍野绿意盎然。在岳坝镇女儿坝村,“土专家”董水成正忙着给箱栽天麻浇水,仔细观察菌丝萌发情况,随后又爬上房屋后的山坡查看淫羊藿长势。
“我从事天麻等中药材种植近30年,对天麻有性繁育及庭院箱栽技术有一定经验。这些年还研发了天麻粉、天麻片等‘药食同源’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平时没少做技术指导,带着大家一起种天麻。现在全镇80%的农户都种上了天麻等中药材,总面积有20万平方米,每户平均收入能超2万元。”董水成自豪地说道。
无独有偶。在石墩河镇,种植大户雷兆财自1978年起就钻研天麻种植。近年来,为应对市场波动,他在恒温大棚里试种天冬、黄精等数十种药材,通过“试验+选优+推广”模式带动全镇中药材产业发展。
“自今年成立天麻创新工作室以来,我们重点开展天麻栽培种植实验。今后还会拓展其他药材品种,等培育成熟了推广给农户,让更多人靠种药材增收。”雷兆财规划着未来。
目前,佛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1.84万亩,形成林药、林菌、林果、林养融合发展的复合产业体系,年产值近2亿元。
荒坡变“绿海”:返乡创业激活“绿色银行”
初夏时节,宁强县阳平关镇大长沟村青蒿坪中药材种植基地内,百亩金银花竞相绽放,基地负责人薛超正带领村民们在花田间熟练地采摘成熟花蕾。谁能想到,四年前还杂草丛生的荒坡地,如今已成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绿色银行”。
今年46岁的薛超是土生土长的大长沟村人,在西安运输行业打拼20年积累“第一桶金”后,2021年他决定返乡创办汉中羌耕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种植金银花。
“我父亲是老中医,一辈子和药材打交道,我想着能不能把这份‘药香’传承下去,也让村里的荒地活起来。”薛超说。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因缺乏种植经验,首年金银花苗病死近半,损失惨重。但他没有气馁,自费赴山东、河南等地学习技术,引进抗病品种,逐步掌握种植要领。
经过4年努力,昔日的荒山蜕变为绿海。今年基地迎来盛花期,预计鲜花产量突破12万斤,年产值达100余万元。
除金银花外,薛超还发展70亩林下淫羊藿种植,形成多元化中药材格局。“截至目前,基地总规模已达300多亩,主要以金银花和淫羊藿种植为主,80余人在此务工,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薛超表示,随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可带动农户60户100余人增收。
山上忙采摘,山下忙加工。在距离种植基地不到一公里的加工厂,烘干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新鲜金银花经分拣、烘干等工序,次日即可上市销售。“未来我们将以生态循环农业为主导,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总规划占地3000亩 ,总投资2000万元。”对于未来发展,薛超满怀信心。
记者手记:宁强、佛坪药材变“药财”、致富有“良方”,是我市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中药材的传统主产地之一,截至2024年底,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83.7万亩,产量43.6万吨,产值达92亿元,以城固、洋县、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为重点的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带已初步形成。2024年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户有64.3万人,仅中药材种植一项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我市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药香四溢”的致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