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 让孝道之美照亮时代人心
2025年05月31日 综合
文章字数:1096
文章浏览数:

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让孝道之美照亮时代人心”。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问奶奶我们镇为什么叫谢村镇?奶奶给我讲了“谢孙桥”的传说。传说古代谢村有一户人家因嫌弃瘫痪老人,欲将其活埋,但孙子以“你们今日这样对待老人,我将来也照这样对待你们”警醒父母,最终促使他们悔改,尽心奉养老人。后人为此修建“谢孙桥”以纪念这一孝道故事,并警示后人敬老爱老。从那时起,奶奶那句“一定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让我铭记在心。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我也一直坚信这样一句话:“一个孝顺的人,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一个不孝顺的人,好也好不到哪里去”。那到底什么是孝道?它是镌刻在中华血脉里的伦理之光,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深情,更是平凡生活中用行动书写的爱与美的不朽诗篇。
两千年前,子路负米百里奉养双亲;黄香九岁为父温席;现如今,贵州山区男孩刘秀祥背着病母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的希望。孝,从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它是对生命根源的敬畏,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本能,更是人性中最质朴的美。当我们为父母端一杯茶、捶一次背,当我们在外求学工作时多打一通电话,这些细微的举动,都是对“孝美”最生动地诠释。
孝,从来不止于小家。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将孝亲之心化为济世之志;今有“感动中国”人物马旭老人,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教育,把对父母的思念化作对家乡热土的深情。真正的孝美,是从爱父母到爱他人、爱社会的升华。当我们用孝心对待身边的老人,用孝道精神参与社会服务,孝便成了温暖社会的火种。
从“二十四孝”的古老故事到《民法典》中“常回家看看”的明文规定,孝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今天,我们倡导孝道文化,不是要复刻“卧冰求鲤”的旧式愚孝,而是呼唤一种与时俱进的美德——它可以是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的耐心,是在基层工作中守护社区老人的担当,更是将孝道精神融入民风、家风建设的智慧。
朋友们,孝的种子早已埋藏在我们的文化血脉里。当我们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时,别忘了,父母的白发等不起我们的成功;当我们追逐远方时,请记得回头搀扶那个曾经教会我们走路的人。一个崇尚“孝美”的社会,必是一个有温度、有厚度的社会。我认为作为儿女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回家推开门的那一刻,叫声爸妈后,那句“孩子回来了”的熟悉声音。我们要永远记得,“父母恩情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
最后,我想让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最近一次拉着妈妈的手是啥时候?下面让我们听一首歌曲《拉住妈妈的手》,向全天下的父母亲致敬,祝福他们幸福安康。
朋友们,让我们都能以孝润心,以美传世,让孝道之美照亮时代人心,记住这个永恒的主题“孝行天下”!
(王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