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到一家人

——解码全国文明家庭李宝明家庭的传承之道

2025年06月06日 家庭 文章字数:1370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曹娜


  在洋县洋州街道办事处东城社区,有一个平凡而令人敬佩的六口之家——李宝明家庭。今年5月,这个家庭被授予“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他们用质朴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一家人的故事成为天汉大地文明风尚的缩影,传递着家庭美德的正能量。

  李宝明一家六口的幸福合影。 (受访者供图)

  

孝老爱亲,义重如山


  这个家庭的特殊之处在于:李宝明、苏存娥夫妻二人需共同赡养四位亲生父母和四位养父母。面对八位老人的奉养之责,这对普通的农民夫妇展现出非凡的孝心与担当。多年来,他们省吃俭用,每到换季便及时为老人们添置衣物,精心准备好粮油、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从未让老人为吃穿犯愁。农忙之余,看望老人是他们雷打不动的习惯,打扫庭院、整理居室,陪老人聊天散心,点滴细节皆是孝心的流露。
  李宝明一有空就赶往老人家,包揽农活、家务,熟练的木工手艺也在修缮老宅中发挥大作用。老人身体不适,他们便将老人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及时送去医院诊治。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直至七位老人得以安享善终,这份质朴的孝义赢得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邻居侯博满心敬佩地说:“李宝明夫妻是咱们的好榜样,他们的事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社区每年都会召开表彰大会,对优秀学生、干事创业先进、好家庭等进行表彰。有了社区文明教育、道德建设的引领,再加上先进典型的带动,人人向善向好的风气在我们这里蔚然成风。”
  

诚信助人,情暖乡梓


  勤劳善良的夫妻俩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邻里公认的“热心肠”。李宝明凭借一手好木工活在外谋生,每当看到乡邻有修房建屋的喜事,他总会主动帮忙,义务贡献手艺,发挥所长。其妻苏存娥同样热心,乡邻家有红白喜事,她常出现在帮厨的人群中,任劳任怨。
  诚信是李宝明家为人的根本。2013年4月的一天,苏存娥在路边捡到一个装有6张银行卡和一万元现金的钱包。面对无人认领的情况,她丝毫没有犹豫,多方奔走查找失主信息,最终通过银行、派出所,几经周折将钱包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心急如焚的失主。失主递上2000元红包表达谢意,被苏存娥坚决婉拒。她告诉记者:“谁丢了这么多钱不急?帮忙是应该的,哪能要酬金。”这份拾金不昧的义举,彰显了这个家庭融入血脉的诚信底色。
  

言传身教,家风远播


  李宝明和苏存娥夫妇不仅身体力行地履行着“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的家训,更将这份宝贵的品质融入对子女的教育中,孝心在李家代代相传。当李宝明生病在西安住院时,儿子李斌在病床前寸步不离,精心陪护了整整18个月。儿媳邓晔经营服装店、鞋店,主动承包了家中老人的衣物和鞋履。他们更是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要像祖辈孝顺父母那样孝顺爷爷奶奶。家庭的和睦、互助与奉献精神,在李宝明家庭自然地延伸至社区建设之中。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儿子李斌与儿媳邓晔也成为了优良家风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李斌毕业后当过一段时间社区辅警,工作之余积极投身社区巡逻和志愿服务。儿媳邓晔在婆婆苏存娥的带动下,也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守与大义,使李宝明家庭收获了广泛的赞誉和社会的肯定。多年来,他们屡获殊荣,从社区“好婆婆”“诚实守信模范”“睦邻友善模范”,到陕西省“三秦最美家庭”“陕西省文明家庭”,直至此次斩获“全国文明家庭”的桂冠。这个家庭的动人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家庭是文明的基石,代代相传的美德,终将汇聚成温暖社会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