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汉南书院(下)
2025年06月06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850
文章浏览数:

黄建中
五
从民国元年到1949年11月,汉南书院几经风雨,几经周折,几经改名,顽强地生存下来。在这期间,有两位校长功不可没,一位是来自略阳的刘次枫,一位是来自城固的康耀辰。刘次枫,陕西省略阳县金家河人。1908年毕业于陕西大学堂。1912年,刘次枫受家乡父老邀请回到汉中,出任汉南中学堂校长。此时的学堂,因改朝换代,旧体制已无人遵从,而校堂原有之经费早已被充当军饷,一切需从头开始。两手空空的刘次枫四处奔走呼号,对上争取拨银补助,对内厘清原校田产收益,对外到处募捐,对府辖十二县奉新省长核准,重新规定所摊费用。经过艰苦努力,于当年7月复校,招集原有学生,考收新生,募新式教师,开数、理、化、西洋史、外语、绘画、音乐、体操之新课。1917年,因倾力办学之功,获省长公署办学奖和大总统令八等嘉禾勋章。1919年,刘次枫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中,同年夏,刘次枫当选陕西省议会议员,省议会副议长、代理议长。其间,曾发起议决,驱逐四川军阀刘存厚出陕。而正是这个军阀刘存厚,派兵强驻汉南中学学堂,致使学堂停课。此后,刘次枫在不同的职位上为陕西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在陕西有极高声望。如汉中的笫一家电影院,就是他与谢佐民、王质生、赵天义等人集股在东大街(今京剧团)建成的,定名为“汉中大戏院”。剧场设有500多个座位,放映的第一场电影是苏联影片《夏伯阳》。
1961年1月3日,刘次枫病逝,享年86岁。
康耀辰(1879—1953)是民国十一年(1922)出仼校长的。此时的学堂又改名为汉中联合县立中学。康耀辰系陕西城固人,世居汉中山西会馆巷康家花园,为汉中名门望族。康耀辰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从汉南书院毕业,随后考取公费留学,远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地质博物馆学专业。这一时期,他与孙中山、于右任结识,加入了同盟会。学成归国后,先后任陕西省立一、二、三中学校长,陕西省视学等,兼授其他学校的生物、博物课。军界要人孙蔚如、关麟征、杜聿明、赵寿山,著名古生物专家杨仲健等都曾是他的学生。而且,他还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现西安碑林博物馆)首任馆长。康耀辰回到汉中出任校长后,首先聘请优秀教师,培修校舍,然后从上海购置教学设备,使学校教学更加现代化。在教学中,他注重实验和实物观察,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并亲自考察撰写了《梁山煤矿调查记》《梁山化石考察记》《留坝大坝沟铁矿调查记》《城固盐井坝盐沙矿考察记》《汉中池水考察记》《天台山地质矿产考察记》《汉水水源嶓冢山考察记》以及许多游记。1924年他还在学校举行了春季运动会,开汉中学校举行运动会之先河。更可贵的是,他在留学日本时,看到世界名牌学校均有校志,档案完备,文献齐全,而汉南书院及后来的汉南中学堂“屡经时变,自乾隆初至民国初,案牍不完”。于是在工作之余,组织部分管理员、教员,查史志,收集校中原有文件、表簿、碑记,访询书院毕业生及知情者,历时四个月,在民国十三年(1924)十二月完成了《陕西省联合县立汉中中学校志》。它不仅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史料,而且让大家感受到文明之薪火相传来之不易,正如康耀辰先生在志序中所说:“惟觉现今此志一出,则本校今昔状况,可介绍于外。热心汉中中学等教育之官绅,知本校成立存在之艰辛,则本校现今与将来所受之爱护,与所赖以振兴之处至远且大也。”这正是康耀辰先生的深谋远虑和苦心所在,读之让人感动。
六
1950年3月,省立南郑中学并入,改校名为陕西省立汉中中学。1982年9月定名为汉中中学,成为省、地(市)重点中学,2013年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示范高中。正因为汉中中学为二百多年老校,传承有序,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一直是汉中诸多中学中的翘楚。汉中的学子若能考上汉中中学,则是家中之喜,学生之荣。时间进入新世纪,昔日的汉南书院院落再也容纳不下数千名莘莘学子和数百名教职员工了。2015年6月,汉中中学整体从原汉南书院搬迁至新校区。
这时的汉南书院终于沉下心来,静静地梳理起二百八十年间的沧桑岁月,莲花池中的鱼儿一定奇怪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安静,安静得连枯叶落在水面上也让它们大吃一惊。那两株老紫薇树一定记录了书院的过往今昔,来此怀古溯源的人一旦触摸它,它便浑身颤微微地抖动,像是要对人们诉说书院里那些荣辱兴衰。走进那些方砖灰瓦白墙的校舍,仿佛还能闻见一阵阵飘来的墨香;长长的书廊上,能听到当年纷沓的脚步声和朗朗的读书声。孔子雕像下,来此参加纪念活动的学生们唱起了新的校歌:
晓风轻轻吹
丹桂满园香
二百八十年风雨洗礼
你青春焕发脚步铿锵
大江南北有你播下的火种巍巍大厦有你培育的栋梁
啊
古老而年轻的汉中中学莫辜负巴山汗水的期望
继续谱写那
最美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