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女神与端午节起源
2025年06月06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622
文章浏览数:

梁中效
“家家妆点垂门艾,儿童报道端午来。”回忆端午节的起源,很容易联想到纪念屈原。恰如明人郑岳《楚城端午吊古》所云:“屈子力扶楚,怀王误信秦。浴兰传旧俗,包黍荐明神。”实际上最早的端午习俗源自汉江两岸民众祭祀汉水女神。
汉水女神产生在西周周昭王南征荆楚之时,与身边的美女延娟、延娱等人溺死于汉水之中,因而产生了汉水女神,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水经注·沔水》记载,沔水(汉水)“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沔水又东迳左桑。昔周昭王南征,船人胶舟以进之。昭王渡沔,中流而没,死于是水。”唐代诗人曹邺的《南征怨》:“万浪东不回,昭王南征早。龙舟没何处,独树江上老。吾欲问水滨,宫殿已生草。”这首诗就是对昭王南征的描写。实际上,汉江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古先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在汉江两岸祭祀水神求雨,诞生了《诗经·汉广》等歌谣,“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中的“游女”即是汉水女神。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方士王嘉,在其所著的《拾遗记》中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此二人辩口丽词,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及昭王沦于汉水,二女与王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汉之人,至今思之,立祀于江湄。数十年间,人于江汉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或用金铁之器,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其水傍号曰招祇之祠。”汉江两岸的民众,将新鲜美味的食物用兰草和杜衡包裹起来沉到水里,或用五色纱线编成纱袋,把食物装在里面投到江里,还有人用铜铁系在食品袋上以惊扰水中的蛟龙、鱼鳖,使其害怕而不侵吞食物。用杜衡包食物演化成包粽子,用五色丝线编纱袋演变为香包。这种祭祀汉水女神的仪式在古代被称为“投吊”。唐代诗人梁洽《观汉水》:“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汉水源流与投放食物、凭吊汉水女神的场景。
秦汉王朝崛起西部统一天下,格外重视对汉水女神的祭祀,而国家祭祀水上女神唯有汉中。司马迁《史记》记载:“沔,祠汉中。”此处的“沔”就是汉水。大秦帝国在汉水边祭祀的水神就是“汉水女神”。西汉在汉文帝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祭祀汉水等名山大川的祭品比秦朝增加,典礼更加隆重。班固《汉书》记载:“河、湫、汉水,玉加各二;及诸祀皆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不仅增加了祭祀汉水女神的玉璧、玉圭等祭品,而且“广坛场”,国家祭祀的规格更高、场面更大。
汉中小孤山是目前汉水流域唯一的祭祀汉水女神的文化遗址。秦汉王朝祭祀汉水女神的地点就在汉江与褒河交汇处的小孤山上,孤山上修有祠庙称为“汉女庙”或“汉神庙”,后世讹为“汉庙堆”“汉武堆”。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有明确记载:“汉水又东迳汉庙堆下,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
端午节起源于汉江两岸民众纪念汉水女神,后来转变为纪念屈原。汉水女神在周昭王时期产生之后,随着西周王室的日渐衰落和楚国的日趋强大,汉水女神被楚人接受。“楚人怜之,失其死矣”“故江汉之人,到今思之”。楚人一方面沉食物于水中进行纪念,一方面嘉其“贞节”引起精神上的共鸣,逐渐成为南国女神的范型。而被放逐到“汉北”的屈原,则第一个将汉水女神转化为“湘君”“湘夫人”,纳入文学的畅想之中,借咏神女以抒发寄托自己对楚王忠贞不二的情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屈原居汉北,所祭湘君即为汉水之女神。”楚辞研究专家孙常叙则指出:“湘夫人是汉水女神,湘君之妻。”
目前,一江两岸天汉楼可遥望汉水女神像与小孤山,从天汉大桥到孤山大桥,构成了古今汉水女神文化的完美场域,这些都缘于从《诗经》到《楚辞》积淀了丰厚的汉水女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