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山海

2025年06月06日 小作家 文章字数:1110 文章浏览数:

镇巴县通州实验学校七(4)班 胡方英 指导教师 李龙军


  “粽香一缕,跨越山海。”

——题记


  竹筛中的糯米雪白发亮,奶奶卷粽叶的动作快如流水,青苇在掌心打个旋儿,便成漏斗状的小窝。包粽子总充满惊喜:糯米里有时掺红豆,有时加红枣、花生,馅料的位置与分量全凭心意调配。塞满后覆一层米,裹紧缠好,或用粽叶、或用棉线,形状各异。待粽子煮熟剥开时,永远猜不透几粒豆、几把米会酿成怎样的滋味,恰似生活总在未知中藏着惊喜。
  煮粽 是另一种蜕变。锅中粽子缓缓沉浮、渐渐饱满,蒸腾的水汽如江南晨雾,似烟似缕,氤氲间竟幻化出淡淡的水墨意韵。好的粽子需清冽的水、恰当的火候与耐心等待,方能成就香糯口感。正如成长,需经岁月慢火烘煮,方能打磨出成熟心智。奶奶常说:“粽子要裹紧些,日子要过得实些。”我似懂非懂,只觉沸水中青苇与糯米纠缠的模样,像极了她鬓角白发与我发丝交缠的某个清晨。
  疏叶摆尾,微尘流徙。岁月如粽叶包裹着千般经历、万般磨砺,当我们撕开时光的褶皱,那些过往便如熟粽般,先闻其香,再品其味:齿颊留香,清甜回甘,令人回味无穷。
  幼时,奶奶缓缓剥开粽叶,清香瞬间漫溢,仿佛给天空染上一层青碧滤镜,鸟鸣、房檐都浸在这香气里,直入心扉。
  如今,却再难品出旧日香甜。今年端午格外冷清,雨丝敲打着窗棂,《青花瓷》在耳畔循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旋律里,竟有泪滴落在白糯米上。所幸奶奶仍在身旁,如儿时般,陪我同吃粽子。
  端午的雨总含着些哀愁。青石板路上,奶奶撑伞领我至后山。父亲墓前,新插的艾草沾着水珠,恰似他生前常戴的斗笠。摆上粽子、斟薄酒,奶奶对着墓碑笑:“他呀,最爱吃我包的红豆粽。”雾气蒙住她的镜片时,我却看见她眼中映着十年前的晨光。那时父亲背着我走在田埂,粽香混着新翻的泥土味,在晨雾里轻轻摇晃。
  原来生死并非界限,而是青苇与糯米的相遇,是人间与天堂的遥望。当思念被包进粽叶,当粽香飘向云端,那些未说的话、未牵的手,都化作可触的温暖。此刻雨水冲刷墓碑字迹,却冲不散碗中的粽香,冲不散祖孙三代人在同一个清晨共享的、跨越山海的一缕气息。
  粽乡情浓,人间长青。那些被粽叶包裹的时光,早已酿成岁月里最清甜的回甘,在记忆深处,永远泛着温润的光。

  教师点评:小作者将传统节日写出了“新散文”的质感,既有古典诗词的意象之美,如“水墨意韵”“青碧滤镜”,又不失现代散文的思辨色彩,对生死、陪伴的哲思。情感表达克制而深沉,尤其结尾“粽叶包裹的时光,早已酿成岁月里最清甜的回甘”,将个体记忆升华为普遍的生命感悟,余韵悠长。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散文,如一枚裹着时光粽叶的粽子,初读清香扑鼻,细品则甜糯在喉,令人忍不住在记忆的蒸汽中,重新打捞那些被岁月包裹的温情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