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造景式发展”持续亮剑
2025年06月07日 要闻
文章字数:632
文章浏览数:

孙萍
以前,某国家级贫困县建造了一座价格不菲的音乐喷泉,因调试阶段被水冲毁而沦为笑谈……一些曾被视为“政绩名片”的工程,如今已成了反面典型。这背后折射出少数党员干部扭曲的政绩观,也彰显了国家纠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态度和决心。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政绩观扭曲带来的急功近利和贪图虚名,是权力对民意的僭越。类似案例中,一些决策者往往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实际需求之上,用“短平快”的视觉符号堆砌政绩,却对群众真实的“急难愁盼”视而不见。这种“造景式发展”,不仅造成财政资金的消耗浪费,还割裂了政府与群众的信任纽带。
陕西的整治实践,展现了制度纠偏的锐度。从西安市鄠邑区纪委监委建立“过筛式”项目排查机制,到武功县对基建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监督利剑直指决策源头。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对个案的严肃查处,还释放出“零容忍”的强烈信号。当“群众满意度”成为项目审批的硬指标,当“财政可承受”成为决策的必选项,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政绩”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
真正的政绩不在楼宇多高、广场多大,而在于百姓生活的温度、城市发展的厚度。唯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内化为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才能让个别党员干部从只“唯上”不“为下”的错误思想中走出来,沉下心来谋长远、办实事,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政绩。
(据《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