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经济密码
——汉江源景区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双赢
2025年06月11日 综合
文章字数:1430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乔妍 陈涛 胡雪娇
夏日的汉江源景区,山花烂漫、溪水潺潺,云雾缭绕的山谷中传来阵阵欢快的羌族萨朗舞曲乐声。游客朱红梅刚结束一场即兴舞蹈,兴奋地说:“原本只是带朋友来游玩,没想到能看到羌族非遗文化——‘上刀山下火海’这样的绝技,看得我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在此舞一曲!”
这片位于秦巴腹地、总面积8360公顷的国家4A级景区,古树参天,溪流回环,97%的森林覆盖率将负氧离子浓度推至27000个/cm³。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这里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更以“生态+文化”双引擎为驱动,书写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飞虹瀑布前,陕西汉江源景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豪凝视着水雾蒸腾的崖壁说:“在外发展那些年,我看到很多地方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了经济腾飞,就想着能不能把家乡的资源也利用起来?”2017年返乡创业以来,这名土生土长的宁强人带领团队投入近5亿元,在8360公顷的原始山林中补种珍稀植物、铺设生态步道,将原始山林变成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绿色银行”。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避暑季和冰雪季民宿入住率超90%,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等生态旅游产品成为营收主力。
转过山腰,天香寨演艺中心的傩艺表演“上刀山”引得游客屏息凝神。近10米高的刀梯寒光凛凛,赤足的羌族艺人却如履平地。
演艺中心主任何静文介绍:“傩艺表演在保留传统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调整,过去完整的傩祭流程被浓缩为更紧凑的表演形式,既增加技艺展示的强度,又融入电子音乐元素和羌族萨朗舞的节奏烘托氛围。”表演过程中,艺人会邀请游客近距离触摸刀梯、试戴傩面具,并讲解羌族“以勇纳福”的文化寓意。
景区打造的“非遗+体验”工坊同样人气火爆。游客可租赁绣有云纹图案的羌族传统服饰拍照打卡,或一起舞蹈。何静文说:“年轻女孩特别喜欢银饰刺绣的斜襟短衫和‘云云鞋’,民俗活动参与度远超预期。”表演与体验的联动,让游客从视觉震撼延伸到文化感知,形成“赏美景—看傩技—穿羌服—跳羌舞”的沉浸式羌文化之旅。
暮色中的汉江院子民宿,木窗透出暖黄的灯光。民宿经理石晓莉介绍,我们将“非遗表演+民俗体验”与住宿结合,推出特色套餐,游客白天观赏傩艺绝技、参与羌绣手作,晚上还能体验融入汉风元素的客房设计。
这些特色服务的根系,早已扎进周边村落的家家户户。通过联农带农机制,景区优先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鼓励他们开办农家乐、民宿,参与景区服务的农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相比传统务农,收入提升了近200%。
站在景区的玻璃吊桥俯瞰,金刚峡溪流如银链穿过苍山,将四季更迭晕染。冬季冰雪嘉年华吸引着滑雪爱好者,春季羌文化旅游节上演传统祭祀与篝火狂欢,秋季红叶节则铺开层林尽染的画卷。
景区积极推进“旅游+体育+研学+康养”战略,规划中的山地自行车赛道串联起摩崖瀑布与石缸幽潭,羌文化研学基地将开设傩面雕刻、古法制茶等体验课程,森林疗愈中心则依托97%的森林覆盖率打造沉浸式生态课堂。“从羌族非遗活化到四季产品布局,我们要让这里的每一寸山水都讲好汉江源的故事。”王国豪说。
记者手记:
从5亿元投资的魄力到“一棵树也不乱砍”的定力,从非遗活化的巧思到联农惠农的初心,汉江源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民营企业的双重担当:既要成为市场浪潮的破局者,更要当好乡土文明的守护者。在这里,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不是对立选题,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形成良性循环,景区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这种“共生共赢”的实践,不仅为山区文旅转型提供了范本,更让人们看到,民营经济的生命力,应扎根在服务社会的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