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 助力打造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2025年06月12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3581 文章浏览数:


  主持人封哲:参与汉中的发展进程,就是创造我们自己的未来,因为我们在这里呼吸,在这里生存。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正在播出的《天汉访》节目,我是主持人封哲。
  我们汉中素有“天然药库”的美誉,境内有药用动植物、矿物1600多种,位列全省第一,同时也是全国中药材产业的“黄金地带”。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突出产地道地化、种植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的优势特色,加快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建设,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那么,我市各级各相关单位是如何开发利用好中药材资源的?如何围绕中药材资源做好全产业链文章,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又是如何突破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瓶颈呢?本期节目我们就围绕这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
  节目的开始,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做客本期节目的五位嘉宾,他们是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新红,汉中市林业局副局长王健荣,汉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春,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帮庆,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建平。
  同时,今天我们也邀请到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有部分群众代表,欢迎各位的到来,欢迎大家。
  主持人封哲:我市中药材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那么目前它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新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中药材作为绿色循环的生态产业、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全省单项冠军产业予以重点打造。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7.7万亩,产量34.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培育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965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家;三是标准化种植稳步提升,全市认证有机中药材面积达到8.2万亩,创建各类省级标准化种植基地45个;四是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全市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中药材产品15个,元胡、附子、杜仲、山茱萸、黄精5个品种入选“陕西十大秦药”;五是中药材产业带动全市64.3万人,药材种植一项年人均增收1.3万余元,中药材已成为汉中覆盖面最广、综合效益最好、带动能力最强的农业产业之一。
  主持人封哲:除了杜仲之外,我市中药材还有哪些优势的品种?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人杨建军:其他的七种药材是天麻、元胡、附子、山茱萸、银杏、猪苓、西洋参,整体上形成了以城固为核心的汉江沿线元胡种植区,以宁强、略阳等为核心的天麻种植区,以佛坪、洋县为核心的山茱萸种植区。因此我市的城固、洋县、宁强、略阳、佛坪分别被评为元胡之乡、厚朴之乡、天麻之乡、杜仲之乡和山茱萸之乡。形成了一县或多县区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的优势。除此之外,我市淫羊藿、大黄、厚朴、黄精、白芨、华细辛等中药材市场潜力大。
  主持人封哲: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稳定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呢?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建平:一是推广药粮轮作。近年来,我们围绕元胡产业大力推广元胡和水稻轮作,以城固县为主,发展面积达到了14万亩;二是推广粮药套种模式,重点推广附子和玉米套种等模式,实现稳粮与扩药并举。同时,我们还与林业部门合力推广林药种植、野生抚育与仿生态栽培模式,在林下种植天麻、猪苓、黄精、淫羊藿等,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拓展中药材种植空间,推进中药材上山进林发展。
   汉中市政协委员王莹洁:好的药材离不开优良的品种,请问我们在中药材的品种选育、种苗繁育等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中药材站站长王永琦:一是开展以“汉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选育,建立种质资源圃,保存优势种质资源。目前我市建成中药材种质资源圃4个,自主选育的“略麻1号”“略麻2号”已获得农业农村部天麻新品种权保护;二是建立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推动种苗繁育标准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构建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目前全市建成种苗繁育基地128个。
  主持人封哲:GAP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认定为GAP的药源基地呢?
  汉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春:GAP的核心要求是“六个统一”,也就是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统一肥料、农药或者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措施,统一种植或养殖技术规程,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统一包装与储存技术规程。那么按照以上统一要求,对生产关键环节进行指导、监督和记录,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便可以申报GAP药源基地认证。
   主持人封哲:我们汉中有这么多好的中药材,我们如何去开发好利用好,让它的价值变得更高更好?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新红:一是做强精深加工,在传统加工中药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的基础上,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新研发保健品、功能食品、日用品、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二是深入挖掘药食同源产品的市场潜力,加强天麻、西洋参、山茱萸、杜仲、银杏等药茶、药酒、药膳系列产品的研发推广;三是做优三产融合,引导中药材与休闲、旅居、康养、研学等产业有机融合,加快中药材产业链条向第三产业延伸。
  主持人封哲: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的,那我们在龙头企业的培育方面是怎么做的?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与市场信息科科长李敏:龙头企业是我们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我们一个是坚持扶大、扶优、扶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培育壮大“链主”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189家,3家企业被确定为全省中药材产业链链主企业;二是瞄准中药材产业链短板弱项,组织开展产业链的精准招商,先后引进了修正药业、扬子江药业落地;三是针对每个企业难点问题开展分类指导,整合政策、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扶持力度,助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主持人封哲:我们的林地资源是很丰富的,如何去利用好林地资源来做好中药材的发展?
  汉中市林业局副局长王健荣:我们全市现有林地资源3045.47万亩,经过摸排,适宜发展林下产业的林地面积约有130万亩。在统筹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我们通过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国储林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为发展林下中药材提供便利条件;二是推进规模化发展,依托县区两山资源公司价值转换平台,加大林地收储力度,吸引更多的涉农企业、合作社积极投身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之中;三是根据现有的林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因素,科学布局产业重点,培育壮大示范基地、示范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主导产业,不断挖掘“森林钱库”,促进林区群众增收致富。
  主持人封哲:中药材产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如何进一步发挥中药材产业联农带农作用?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帮庆:一是大力推广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药农成立或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集中采购农资、统一种源、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等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收;二是通过开展药农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加工技术,提高品质产量,实现优质优价,增加药农收益;三是依托完善中药材销售体系,让药农就地、就近变现增收;四是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农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就业、订单收购、返租倒包等方式,让中药材种植农户分享更多增值效益。
  主持人封哲:下一步,我市如何加快推动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新红:下一步,我们将锚定“汉方药都”目标,实施好汉中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定品种、定产地,引导优势品种向道地适生区域集中;二是坚持外引内培,扶大扶强,梯次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支持企业提升产能、研发新品;三是持续健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体系,支持企业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提升“汉药”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以实施国家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为契机,集中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五是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主持人封哲:今天我们在访谈当中也看到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当中,为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种植到深加工,从品牌到市场的全链条升级,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药材产业促就业、稳增收、惠民生的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强化科技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叫响做亮“汉方药都”的名片。不仅要“土里刨金”,更要“链上生辉”,让我们的产业规模、加工能力以及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和扩大,使它真正地成为富民强市的优势产业!
  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与,也感谢观众朋友们的收看,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的话,您可以下载“汉中日报”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汉中发布”“汉中视听”,关注“学习强国”汉中学习平台和我们互动,或者拨打我们的栏目热线0916-2180213。
  一样的访谈,不一样的对话,下期《天汉访》我们再会!